第A9版:政治纵深·人民政协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7月18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创新为杠杆撬动宁波制造转型升级

———市政协委员为宁波制造业“把脉问诊”

  本版制图 丁安

 

  本报记者 吴向正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高度重视制造业再发展,相继提出了先进制造业计划、工业4.0战略、机器人产业计划等国家发展战略,掀起了制造业提升发展的新一轮浪潮。我国于去年5月制订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等有关文件,全国启动实施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

  宁波是我国传统制造业大市,制造业是宁波的“当家产业”“立市之本”,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但也存在着产业层次较低、创新能力较弱、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等问题,急需转型升级。为此,我市“十三五”规划把打造制造业创新中心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并提出了全力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的重要目标。为更好地发挥政协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作用,市政协十四届五次会议把“加快打造宁波制造业创新中心”若干问题研究,作为今年市政协常委会专题协商的重点课题,精心开展课题研究。

  3月份以来,市政协领导带领课题组,深入6个县(市)区、10家政府部门、32家企业和科研院所开展调研,并到省外深圳、东莞、苏州、武汉和省内温州、嘉兴等地学习考察。通过调研,进一步摸清了当前我市制造业“两化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创新平台发展、创新发展环境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学习借鉴了兄弟城市的先进经验,经过反复研讨、不断论证,提出了加快打造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对策建议。

  课题组牢牢把握我市制造业产业形态、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产业能级等重点环节,以深化“两化融合”、培育新兴产业、创新平台建设、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等为切入口,以增强我市制造业发展的活力、实力、支撑力和吸引力为着眼点,为打造制造业创新中心“把脉问诊”。

  “加快打造制造业创新中心,以创新为杠杆撬动‘宁波制造’转型升级,既是宁波主动贯彻落实制造强国战略、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的重要手段,也是宁波集聚创新资源、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最终实现城市综合竞争力全面提升的重要途径。”日前举行的市政协十四届二十二次常委会议形成了这样的观点。

  深化“两化融合”

  激发传统制造业新活力

  宁波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激发传统制造业新活力,是宁波加快发展智能经济、打造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必然选择。为此,市工商联课题组开展了传统制造业“两化融合”情况专题调研。

  所谓“两化融合”,是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高层次的深度结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两化融合的核心是以信息化支撑,追求可持续发展模式。

  课题组调研发现,近年来我市通过全面推广工信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大力实施企业信息化普及工程,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培育扶持了一批信息化龙头企业,传统制造业“两化融合”水平明显提升。但从总体上看,传统制造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仍处于“单项应用业务基本成熟、综合集成尚未有效实现”的集成提升初级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发展路径不够明晰;二是产业基础有待夯实;三是公共服务有待完善;四是企业动力有待强化。

  课题组提出了深化“两化融合”激发传统制造业新活力建议:要明确一个主攻方向,就是主攻智能制造、发展智能经济;完善四大推进措施,就是推进区域协同创新、推进信息产业发展、推进服务平台培育、推进典型示范引领,进而推动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抢占智能经济发展新高地,培育智能经济发展新优势。一要主攻智能制造方向,促进智能经济发展。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推进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二要推进区域协同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构建传统制造业创新中心;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大核心关键技术攻关,为传统制造业两化融合提供高端智力和技术支持。三要推进信息产业发展,夯实“两化融合”基础。推进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的创新应用。四要推进服务平台培育,提升公共服务水平。逐步推进服务主体本土化;逐步推进服务资源统筹化;逐步推进企业平台社会化。五要推进典型示范引领,明确“两化融合”路径。多渠道培育示范典型;多形式推广发展经验。

  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增强制造业发展新动力

  “与国内外制造业先进城市相比,宁波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和发展层次还存在不足和差距,创新驱动对制造业支撑力度还远远不够。因此,必须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强产业竞争新优势,以弥补传统制造业优势弱化、竞争力下滑的短板,为宁波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奠定坚实基础。”这是民建宁波市委会课题组通过调研得出的结论。

  课题组对宁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2010年,宁波提出了加快培育和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新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海洋高技术、生命健康、创意设计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并通过深入实施三年行动计划,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新突破。但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竞争激烈,宁波面临着前有标兵、后面追兵、侧有强兵的状况。至“十二五”末,宁波原定的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标并未实现,没能形成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

  课题组认为,要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具体建议有:一要抢抓国家战略机遇,促进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要做好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总体发展规划和布局体系建设。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做好重点产业、企业、项目的培育扶持。着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园建设。二要强化创新体系建设,提升新兴产业核心实力。大力培育企业源头,增强产业原动力。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提高环境吸引力。加快创新服务能力建设,强化创新资源聚合力。围绕产业链打造公共创新平台。三要优化产业组织方式,完善新兴产业制度保障。调整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作体系。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财政金融支持机制。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考核体系。四要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构建新兴产业政策体系。完善细化“一事一议”制度。支持新增的战略性新兴企业和各类服务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机构。强化土地和税收支持政策。

  加快创新平台建设

  夯实制造业发展支撑力

  “加快制造业创新平台建设不仅有利于单项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也有利于各项创新能力的协同发展,是构建制造业系统性创新能力的重要依托,也是我市加快打造制造业创新中心的重要突破口。”市政协经济界别课题组认为,宁波必须加快建设、整合一批制造业创新平台,提升智能制造的系统性创新能力,从而为贯彻制造强市战略,创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和“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提供支撑。

  目前,我市各类创新平台数量众多,但制造业创新系统性不强、能级不高、转化不畅等问题仍比较突出。

  课题组指出,当前及今后一个阶段宁波需要按照“系统性整体创新”的发展思路,建立健全“二重点一主体三支撑”的平台体系,即全力建设智能制造和新材料两个重点产业集聚创新平台;以企业研究院和企业工程技术中心为宁波制造业主体创新平台,以独立的专业性科研机构为行业应用研究支撑平台,以高校科研机构为基础研究支撑平台,以政府公共创新服务机构为政策服务支撑平台,充分释放各级创新平台的活力,去除产研之间的行政内耗和束缚。

  课题组具体建议还有:一是谋划建设智能制造创新城,推进二大重点产业集聚创新平台建设。以杭州湾新区和余姚工业园为基础,筹划建设宁波智能制造创新城。进一步提升宁波新材料科技城的创新研发能力,形成全市新材料产业所需的创新资源高地。二是大力培育企业研究机构,推进制造业主体创新平台建设。扶持优势规模企业建立企业研究院所。转型提升研发能力较弱的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加大企业核心关键技术攻关。三是着力打造行业性创新载体,推进应用研究支撑平台建设。构建行业性制造业创新载体;支持龙头企业建立行业性公共创新平台;建立行业性应用技术创新联盟。四是全力扶持高校院所发展,推进基础研究支撑平台建设。推进宁波高等院校基础科研能力建设。加快高校产业技术研究机构建设。构建高校国际合作创新平台。五是努力完善创新服务保障,推进政策服务支撑平台建设。加快建设多功能制造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快完善科技创新投融资机制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服务。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大力营造制造业创新发展环境

  “环境犹如土壤,好的土壤是种子生根、发芽和成长的必要条件。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同样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市政协经科委课题组认为,必须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高政府服务效能,促进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尽快形成有利于制造业创新发展的最佳环境。

  课题组认为,当前宁波制造业发展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已经比较优越,但是与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要求相比,宁波制造业发展环境仍有不足和改善空间,

  课题组呼吁,要大力营造制造业创新发展环境。具体建议主要包括“五个着力”:一是着力优化社会环境,加快形成创业创新浓厚氛围。要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宁波帮”创业精神。弘扬工匠精神,倡导“恪守诚信、精益求精”的精神,大力提倡“干一行、专一行、爱一行”的行业准则,加快塑造宁波工匠精神,推动宁波由制造大市向制造强市转变。要加快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二要着力优化市场环境,健全统一公平的竞争秩序。推动“新、老36条”有效落地,完善产业政策扶持办法。深入推进资源要素市场化改革。三是着力优化创新环境,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加快构建有利于成果转化的市场机制。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加大专业技能人才培育。四是着力优化政务环境,提升政府服务效率和水平。持续推进简政放权优化服务;持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持续加大清费减税力度。加快推动政策有效落地。五是着力加强市级统筹能力,推进经济发展由县域经济向都市经济演进。加强规划统筹,推进市域产业布局一体化。加强招商统筹,推进形成特色明显的区域产业结构。加强项目统筹,健全市域项目评估及准入机制。加强土地统筹,加大新兴产业用地支持力度。加强管理统筹,建设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