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冲 刺 (新华社发 朱慧卿) |
编者按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宁波发展正平稳驶向新蓝海。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我市哲学社会科学界积极发挥“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聚焦宁波转型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研究,建言献策,汇聚智慧,引领发展,为宁波“十三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提供强有力的学理支撑和智力支持。 国际功能平台建设: 建设“一圈三中心”的重要突破口 宋炳林 作为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现城市发展争先进位的重大举措,宁波建设“一圈三中心”(指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港口经济圈和制造业创新中心、经贸合作交流中心、港航物流服务中心)离不开重大功能平台的支撑。近年来,随着亚太地区经济的活跃及我国国际地位的上升,全球功能机构在华落户的意愿与进程都在加快。宁波若能争取成为一批国际性功能组织或者重大活动的常驻地,那么无疑是对城市功能能级的有力提升。为此,应按照“引进一批、谋划一批、落户一批”的策略,把国际功能平台建设作为打造“一圈三中心”的重要突破口,由此提升在全球资源布局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争取将宁波打造成为我国集聚配置科技创新、港航物流、国际经贸等要素的战略高地。 针对性引进一批国际功能平台 一是与波罗的海航交所合作完善“宁波海丝综合指数”。2015年,宁波航运交易所编制的宁波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NCFI)历史性登陆全球最大的航运交易服务商—波罗的海交易所,取得显著成效。但也应该看到,目前国内各类航运指数不断涌现,竞争态势愈发明显,有必要进一步丰富和健全航运指数编制体系,扩大市场对“宁波指数”的认可程度。建议在已有基础上,继续推进宁波航交所与波罗的海交易所的对接合作,编制出台信息采集样本涵盖更为广泛、报价生成方式更为科学、市场引导能力与接受度更为权威的“中国宁波·波罗的海海上丝绸之路综合指数”,并适时纳入江海联运、海铁联运等指数品种,打造宁波影响国内外航运资源配置的高端功能平台。 二是引进世界海事大学(WMU)在宁波开展合作办学。世界海事大学是由国际海事组织(IMO)于1983年建立的一所旨为各国海事管理部门、港航企业及航海院校培养高级管理人才的大学,与国际一流海事大学有着广泛的合作,并于2011年在上海成立代表处。建议由市教育主管部门牵头,与世界海事大学上海代表处积极接洽,争取与世界海事大学开展合作办学。具体可在宁波大学、宁波海洋研究院、宁波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等开设国际运输与物流、航运贸易与金融、海上安全与环境管理等高级培训项目。 三是引进新材料产业领域的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瞄准国际新材料科技前沿和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对接国家教育部的《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计划》,适时整合宁波大学、中科院宁波材料所、英国诺丁汉大学宁波新材料研究院、宁波国际材料基因工程研究院等区域性科研力量,择优选择美国、欧洲、日本等全球顶尖的新材料科研机构、跨国公司等开展国际合作,争取成立有一定规模、能代表我国新材料领域顶级研究水平和实力的“新材料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使其成为聚集我国一流新材料创新人才及科研成果产业化的重要平台。 创新性谋划一批国际功能平台 一是谋划设立宁波国际友城驻甬办事处集聚区。目前宁波国际友好城市(包括友好交流城市)约有40余个,相关外事资源有待进一步挖掘和利用。应加快争取国际友城在甬设立办事处,进一步做实和拓展其在“宁波企业走出去、国外优质资源引进来”过程中的桥梁纽带功能。建议谋划设立宁波国际友城驻甬办事处集聚区,为国际友城的入驻提供办公场地及相应的服务保障。同时,市外事部门应加快制定专项方案,按照先易后难的顺序,前期重点争取亚琛、大邱、鲁昂、安特卫普等结对时间较长、交流往来较为频繁、业务拓展空间较大的城市,成立驻甬办事处并派驻专人运营维护,并在举办海外“宁波周”、对接国内外产能合作、公务商务交流等方面发挥实效。 二是谋划设立海丝国际港口合作服务组织。海丝国际港口合作服务组织成员主要包括国内沿海沿江港口、“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沿带的东盟、东南亚、中西亚、中东欧等国家和地区的港口(无水港),其目的是推动成员港口在共建基础设施、设置国家航线、协调航运价格等方面加强互利合作。目前已纳入市委、市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并被纳入到国家发改委“一带一路”项目库。建议继续对接国际城市和港口协会,进一步争取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外交部、民政部等相关部委支持,由宁波舟山港发起成立“海丝国际港口合作服务组织”,并将该组织的总部和秘书处设在宁波。 三是谋划设立宁波国际石化生态科技城。立足宁波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整体框架,在新材料科技城(宁波国家高新区)、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双子星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产业优势,谋划设立宁波国际石化生态科技城。重点围绕化工新材料、石化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积极引入新加坡裕廊石化工业园区的管理团队及运营经验,争取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高校在宁波成立特色分院,争取英国BP、中石化、中石油等国内外企业在宁波设立重点实验室,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实施一批创新项目、建设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并由此集聚石化产业相关的交易、金融、贸易、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争取将镇海打造成为率先转型、绿色环保、产城融合的国家级石化科技城。 永久性落户一批国际功能活动 一是争取中国—中东欧国家投资贸易博览会永久落户。宁波应以连续两届承办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与国家相关部委、浙江省政府的对接,成立宁波中东欧国家投资贸易博览会办公室(或类似机构),具体负责博览会的筹备、组织、运作和管理等工作,争取将中国—中东欧国家投资贸易博览会永久落户宁波,将其打造成全方位的国际贸易对接、对外投资合作和人文交流平台。 二是争取中国国际新材料产业博览会永久落户。当前,北京、上海、哈尔滨、宁波等多个城市都在举办新材料产业博览会,尽管主办单位各有不同,但展会内容及形式大同小异,客观上造成了行业资源及关注度的分散,不利于发挥展会的行业交流效果。建议宁波加强与工信部对接,统筹布局和整合优化新材料产业领域的展会资源,最终保留由国务院分管副总理出席、工信部举办、地方承办、全球新材料公司参与的中国国际新材料产业博览会,并将中国国际新材料产业博览会永久落户。 三是争取国际海运(中国)年会永久落户。自2004年以来,国际海运(中国)年会先后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举办了十届,宁波是2013年的举办城市。鉴于该年会在业界享有的极高声誉及行业影响力,宁波可积极争取将其永久落户。 (作者为市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 补齐民生服务短板 亟需深化供给侧改革 史 斌 市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通过了《市委关于补短板创优势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意见》,明确提出将补齐发展短板作为提升宁波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同时决定将“民生服务短板”作为其中重要一块短板重点加快补齐。相对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宁波的社会建设和民生服务总体上仍处于“落后”地位,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尚不完善,社会事业发展与民生幸福城市的目标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上学难、就医难等各种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存在,等等。补齐这些短板,亟需深化民生服务领域内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深化供给侧改革是补齐宁波民生服务短板的源头根本 导致当前宁波民生服务领域短板的原因,大致可以概括为两类:一类是由于基本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的不均衡,如部分偏远地区的群众、弱势群体享受不到应有的基本公共服务等;另一类是由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的不健全,如医疗、住房、教育、养老等服务有效供给不足,满足不了部分群众的需求等。因此,要解决当前宁波民生服务领域所存在的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不足、供给分布不均、供给质量有待提高等此类问题,就必须从源头找对策,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加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改革力度。 要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通过创新政府提供服务方式,加快公共财政、金融税收、土地人才等方面改革,广泛培育社会组织,吸引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解决以往党政部门作为民生服务领域供给主体相对单一、供给不足等问题。与此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民生服务领域供给和生产机制的设计,要制定和完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标准,以标准化推动均等化,通过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的方式,以多层次、标准化的服务供给解决民生服务领域中存在的城乡差异、区域差异、人群差异等结构性问题。 深化民生服务领域供给侧改革的基本取向 一是推进政社分开,加强政社合作。政府应明确自身职责、认清自身定位,从公共服务事业的微观活动中抽出来,将具体的生产事务移交给社会力量,制定并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及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自发生产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并依法实施行政监管。 二是区分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承认并解决好合理回报问题。促进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事业,必须承认民间资本进入公共服务事业领域的逐利性,允许其获取合理的投资收益。 三是公办机构承担托底功能,社会办机构满足多样化需求,实现发展格局的动态调整。公共服务事业领域以社会办机构为主,公办机构发挥保障性的托底功能,二者相互配合与协调。 四是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推动社会组织发展。推动事业单位实行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参与竞争政府购买服务,接受政府的绩效评估和行政监管。逐渐提高参与公共服务事业的社会力量中社会组织的比重。 深化民生服务领域供给侧改革的重点 补齐民生服务短板,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找准相关路径,大力引导和鼓励社会组织、公民个人以各种方式参与社会服务和公益事业。重点在于四个方面。 一是要明确社会力量参与的领域和条件,建立健全进入退出机制。破除“铁门”“玻璃门”和“弹簧门”的障碍,使社会力量对参与民生服务这一新事物看得明白、进得来而且留得住。为充分体现“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进入的社会事业领域”,建议对社会力量参与民生服务事业逐步探索实行负面清单管理。各级政府和部门必须明确社会力量进入民生服务领域的资质条件,全面清理整合各类行政审批事项,建立健全社会力量的退出标准和程序。 二是要创新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机制。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以兼并、收购、参股、合作等多种形式参与民生服务事业,积极探索公共服务事业服务、管理合同外包、特许经营等公私合作等方式,拓宽社会力量进入渠道。探索将一部分建设资金转变为购买服务资金,并完善购买服务资金的使用管理。对于社会力量参与生产的社会公共服务,政府要优先予以购买。 三是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对社会力量的资金支持力度,提升其资金筹措能力,从公共财政和金融支持两个角度来提升社会力量的资金筹措能力。公共财政方面,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保障性和引导性作用,逐步扩大财政资金扶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事业发展的资金规模。同时,通过政府购买、财政补贴、贷款贴息等形式,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基本公共服务生产。金融支持方面,金融监管部门要加快完善社会力量的投融资体制,加强金融机构与社会力量项目的直接对接,积极创新对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事业的授信、审贷、还款模式。 四是要推进民生服务事业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公共服务事业单位分类管理,建立健全现代社会法人制度。完善民办民生服务事业财会制度,建立完善的成本核算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向民办民生服务事业进行捐赠,通过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和政府部门向福利性、非营利性民办公共服务事业进行捐赠,允许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前予以全额扣除。 (作者为市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 打造宁波文化产业“升级版” 陈建祥 “十三五”时期,宁波建设文化强市、积极提升跻身大城市第一方队的文化软实力这一任务更加明确。文化产业是文化强市建设和文化软实力构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从战略层面进一步加以提升发展,以更好地发挥文化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引领、产业融合和创新带动作用,如期实现“三年行动计划”规定的文化产业增加值三年倍增,形成完善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科学的文化产业布局及高端化的产业结构,推动文化产业切实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因此,在主动引领经济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要依据宁波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基础,充分把握全面深化改革所带来的重大市场机遇,主动对接“一带一路”“东亚文化之都”等国际、国内以及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通过超前的战略谋划和具体行动计划,全面提升宁波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宁波文化产业已步入“发展提升期” 宁波历来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经过多年的政策引导和市场培育,宁波文化产业已步入“发展提升期”,正在奋力向国内大城市第一方队挺进。近几年来,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明显高于全市GDP年均增长速度;2015年全市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328.6亿元,占全市GDP的4.1%,文化产业增加值在总量上排名全省第二,尤其是文化制造业总量在全省居于首位;已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宁波特色的文化产业群,包括现代传媒、影视、演艺、会展、创意设计、文化旅游、动漫游戏、文化制造等,拥有贝发、得力、海伦钢琴、十里红妆等多个品牌;培育了一批领军性的品牌企业和园区,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机构数增加到25000多家,多家企业实现境内主板和新三板挂牌上市,拥有国家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5个,其他各类文化产业园区27个。 “十三五”时期宁波文化产业的战略提升 基于当前的现实要求和未来的发展目标,实施“十三五”时期宁波文化产业的战略提升,必须把握好经济新常态下文化产业发展与产业升级、创新驱动的关系,必须处理好壮大国有文化企业的规模、实力与培育助力民营文化企业竞争力的关系,必须把文化产业的投融资体制改革与大金融服务体系的完善结合起来,在产业的融合发展进程中整合资源、衍生创新产品和新业态,在实现文化产业大发展目标的同时,同步提升宁波的区域创新能力和文化软实力以及国际影响力。概括来说,要把握“五个关键点”,营造“三大空间”,推进“七大行动”。 把握“五个关键点” 一是深化改革文化管理的体制机制,提高文化产业政策“瞄准效率”,进一步营造公平公正的政策环境;二是加快“混合所有制”改革步伐,促进国有文化企业转型升级,全力提升区域文化产业的规模实力;三是健全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促进文化与金融全面对接,形成多渠道、多品类的文化金融格局;四是全力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的集聚度,处理好文化企业培育与园区载体建设的关系,科学规划文化产业的空间格局;五是注重培育和引导文化消费,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区域现代现代化的进程中,综合提升文化消费需求,促进文化消费信息化、集成化,增强居民消费便利性,引导企业按需生产。 营造“三大空间” 一是“融合发展空间”,演绎基于网络的服务型、智能型制造与数字化的文化产业新内容;二是“消费体验空间”,深度拓展文娱休闲旅游产业的价值链;三是“众创载体空间”,打造吸引和集聚文化创意人才的园区、街区和社区,形成促进文化创意企业成长的良好“文化生态”。 推进“七大行动” 一是强化“升级版”的文化产业发展理念,坚持以“互联网+”为引擎,实施文化创意驱动产业升级策略;二是强化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抓住“文化+”“互联网+”的产业发展机遇,进一步扩大文化产业发展的企业主体总量,做强骨干企业;三是大力推进文化产业的平台(载体)建设,着力在布局“大园区”上下功夫,在产业与城市的空间机制上推动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跨界融合;四是着力实施重点项目推进工程,加强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的引进和后期跟踪研究;五是积极培育和拓展文化消费,借力宁波被列为国家第一批文化消费试点城市的机遇,创新体制机制,拉动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六是大力发展文化金融,坚持以金融资本驱动跨界融合,实施大金融体系助推文化产业创新行动;七是充分利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长江经济带”“东亚文化之都”等战略机遇,依托宁波特色文化产业博览会、浙洽会、消博会、海洽会、中国-中东欧投资贸易博览会等展会,发挥文化创意产业在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中的新优势,促进文化企业大步“走出去”“走进去”和“走上去”,开辟宁波文化产业的发展新蓝海。 (作者为市社科院文化研究所所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