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四明周刊·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7月22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围棋梦奋斗一生的宁波人

———写在应昌期诞辰100周年之际

  “围棋人生———应昌期诞辰100周年特别展”现场(丁悠初 摄)

   徐克天   

    7月16日,“围棋人生———应昌期诞辰100周年特别展”在宁波帮博物馆开展。他,倾一生的精力与财力,用小小的黑白子为海峡两岸铺路搭桥;他,留下的不单单是有形的财富,更留下了一种非凡的精神,一种执着推广中华围棋的精神。展览将于8月21日结束。

         

  缘结围棋 贡献卓著

  2016年4月19日晚,第八届“应氏杯”世界职业围棋锦标赛在上海拉开序幕,来自世界各地的30多位围棋高手齐聚一堂,只为争夺这有着“围棋奥运”美誉的冠军殊荣。而这个从1988年举办至今、已成功举办7届、在所有职业围棋赛中奖金额最高的赛事,正是由一位杰出的宁波帮人士———应昌期先生所创办的。

  应先生是如何与围棋结下不解之缘的?那要从他年少时的围棋梦说起。

  1917年10月23日,应昌期出生于慈溪县慈城镇(今属江北区)玉皇阁桂花厅内,他的围棋生涯是从5岁那年在父亲任职的中城小学开始的。“围棋没什么好学的,我一生一世都没学过。小时候就是见学校老师在树下着棋,觉得蛮有意思,多看看慢慢就学会了,完全是无师自通嘛。”应昌期这样说。

  就是这个自称没学过围棋的人,却在12岁那年一举拿下慈溪县围棋比赛的冠军,成了名闻乡里的少年围棋天才。

  16岁那年,应昌期只身前往上海,成为上海统源银行的一名练习生。在那段艰苦的日子里,应昌期白天上班,晚上回到宿舍便开始潜心练习围棋。每逢周末休息,经常步行至虹口日本人所开的专业出售棋书的书店浏览,又常去日本人的棋院看棋。日本人下棋时安静肃穆的氛围以及精湛的棋技,使应昌期深感当时中国围棋的没落。此时的应昌期萌生了一个强烈的念头:我将来如果有钱,别的可以不干,但围棋改革的大事一定要做。

  少年应昌期为了实现围棋复兴梦而开始行动。他写信给上海《新闻报》,建议举办新闻棋赛和开设围棋专栏。《新闻报》主笔采纳了他的建议,并很快在报上开辟围棋专栏,一时成为上海滩一道独特的风景。当然,关于围棋,他想做的还有很多很多,只是对于一个小小的银行练习生来说,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在他的心中,萌生了一个更大的理想:什么时候有了钱,一定要把中华国粹———围棋,推广到全世界去!

  及至中年后,应昌期事业成功,家产渐丰,而他并没有忘记自己年少时许下的诺言。他在自述中写道:“我不要名,也不要利,在我的能力范围内,做有益于发展围棋的每一件事,这是我的梦,我的一生没有虚度。”于是,为了实现这个梦,他开始倾尽全力发展祖国的围棋事业,为振兴中国围棋而不懈努力。

  当然,在应昌期所做的一切中,最值得称道的,当属已连续举办八届的“应氏杯”世界职业围棋锦标赛了。1988年,第一届“应氏杯”大赛在北京正式开幕,冠军奖金高达40万美元,是迄今为止所有围棋赛中的最高奖金额,比赛每四年举行一次。应昌期在创办“应氏杯”的时候,曾毫不掩饰地表示,办这个比赛就是为了让中国棋手能拿一个世界冠军。可惜的是,在他有生之年,未曾见到这一幕。直到2005年3月6日,中国棋手常昊以3:1击败韩国棋手崔哲瀚,夺得“应氏杯”的冠军,这才算是了却了先生生前最大的遗憾。

  应昌期对围棋事业的另一重大贡献是发明了“计点制”围棋规则。自1973年至1996年,足足23年,应昌期潜心钻研,撰写围棋规则,倾注毕生心血于《应氏棋规》一书中。应氏棋规精妙绝伦,内容丰富,可用四字歌诀概括:手分虚实,气尽提取,变穷打劫,子空皆地,除穷任择,气定死活,劫分争搅,填满计点。

  “计点制填满法”达到了“绝无判例”“几无和棋”的目标,是迄今为止最合理、最完备、最符合时代需求的围棋规则。

  应昌期曾说:“世上有钱的老板多的是,但像我这样一生缘结围棋,发明计点制规则,举办棋赛,在全世界大力推广围棋的,找不出第二人。”的确,应先生对围棋事业的发展贡献卓著,正可谓是“世界棋坛无可取代的祭酒”。

  商界奇才 璀璨人生

  “升高必自下,谨始惟其终”,这十个字是应昌期的书法老师赵叔孺先生在应即将去福州时手书相赠,挂在应昌期宁波居室(繁景花园别墅)的书房中。应昌期前半生有一段岁月携妻将雏颠沛流离,丢失了不少东西,唯独赵先生所赠之条幅一直没有丢掉。考其一生的行迹,先生送的这两句话让他终生受用不尽。

  1932年的春天,因家境困顿,只有16岁的应昌期被迫从慈湖商校辍学,只身踏上沪甬客轮,远走上海谋生。他先是在统源银行做练习生,凭着他的勤奋与悟性,很快便升为正式行员。后考入福建省银行,于1937年夏天赴福州上任。而此时正值抗日战争爆发,日寇的铁蹄长驱直入,战火很快蔓延到福州,福建省银行随省府搬迁。应昌期带着妻子唐平尘,一路历经古田、建瓯、南平、永安、厦门、长汀、赣州至衡阳、贵阳,最后到达大后方———陪都重庆。在随后七八年的颠沛流离中,他们的三个孩子法诺、明皓和柔尔相继出生。

  1948年1月23日,应昌期跟随在福州任上结识的严家淦抵达台湾,进入台湾银行工作,先后任业务经理、副总经理、代总经理、营业部经理等职。最高峰时期,一人身兼五职,是银行实际上的当家人。

  1963年,应昌期因坚守自己的人生原则,毅然离开了工作十多年的台湾银行。此时的应昌期已经47岁,接近知天命的年纪,却又面临新的抉择,但是凭着宁波人“赤手空拳闯天下”的精神,他很快抖擞起精神,开始创造属于他的一片璀璨新天地。

  1964年,应昌期创办“利华羊毛工业公司”,后经营成绩卓著,于1979年成功上市,大大振兴了台湾的纺织业。应昌期又首创租厂联营的方式组建了益华纺织工业公司,不仅让三家濒临倒闭的企业得到了生命的延伸,还意外地获得了地价暴涨的利益,可见其卓越的经营才干。经应昌期“点石成金”的企业还有益华沙拉油、国泰化工公司、国际票券公司等。

  应昌期具有宁波人鲜明的开拓冒险精神,他还将目光瞄向了海外市场。1973年,利华澳洲公司成立,后又收购一家澳洲的老牌公司,成立“吉期”公司,从此业务蒸蒸日上。

  开拓澳洲市场的成功使应昌期勇气大增,之后他将目标锁定在了美洲。1983年,生产高科技产品的“印科公司”成立,主要由其子明皓主事,公司在美国取得的成功,成为应昌期一生中最得意的一笔。

  造福桑梓 泽被后世

  应昌期没想到,在熬过近半个世纪的乡愁后,还有机会再次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还能再次看到小时嬉戏玩耍的“桂花厅”。只是,此时的他已是两鬓斑白,而老家也变了模样,已不是那“小桥流水,蛮幽静的地方”。

  1988年9月,应昌期在外奔波42年后,终于再次踏上故土,回到家乡慈城,此时的他百感交集,“泪眼相望,竟无语凝噎”。而乡土乡音又一次唤起了他的爱乡恋乡情,更坚定了他回馈桑梓的决心。

  在参观中城小学时,应昌期看到母校校舍破旧不堪,心中十分不忍,当即决定捐资140万美元重建中城小学。在新小学落成后,应昌期又萌生了在家乡实施教育“一条龙”工程的想法,于是他又捐资450万元人民币,在中城小学旁建造了一座“倡碁幼儿园”,“倡碁”即“倡棋”,意在倡导兴盛围棋也。

  应昌期又为其曾经就读的慈湖中学慷慨捐资1550万元人民币,用于全面重建母校。新校建成后,应先生又以慈湖中学校友会顾问的名义,发动港台等地的校友捐赠了电脑、激光打印机和实验室设备等。

  1997年3月,已身患重病的应昌期仍惦念家乡的建设,决定再捐资150万美元重建保黎医院。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应先生仍时时刻刻关注重建医院的相关事项,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用最佳方案。他这颗造福桑梓的赤子之心将永远与家乡人民的心一起跳动。

  应昌期还积极参与家乡宁波的经济建设,投资创建了现代建筑材料有限公司,1992年5月成立筹备处,到1993年9月即投产,速度之快令人咋舌。至1997年8月,现代公司已合计引进世界一流的整套生产线5条,总投资4000万美元,年产量900万平方米,成为苏浙两省最大的瓷砖企业。

  应昌期在宁波的另一项大的投资工程是“利华(宁波)羊毛工业有限公司”。1992年10月破土动工,1994年3月正式投产,总投资5000万美元。1996年8月,病中的应昌期又决定上利华二期项目,投资2500万美元。扩建工程自1996年年底动工,至1999年年初投产。

  最难能可贵的是,应昌期还再三叮嘱子女,在家乡办实业的盈利,绝不带走,要全部用于当地办实事。“我在宁波开厂不是为了赚钱,完全是为家乡做点事情。凡是在宁波赚的钞票,我一分也不会汇出去,将继续用于发展生产,建设宁波。”

  1997年8月27日,应昌期先生离开了人世。据其子应明皓回忆,应昌期生前留给亲人的最后一句话是“中国一定会富强,两岸一定会统一……”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先生仍记挂着祖国的发展和统一,仍放不下对家乡的深深眷念。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