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军地组织的2016年军属人才专场招聘会。(赵继承 摄) |
谢伶燕 赵继承 编者按 今年6月22日,全国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拟命名表彰的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和双拥模范单位进行了公示。宁波市、象山县列入拟命名表彰的全国双拥模范城(县)。我市双拥工作有着优良传统,从1994年以来,六次蝉联全国双拥模范城,已成为我市一张响亮的名片。在全国双拥模范城“七连冠”创建中,军地各级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入细致做好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军政军民团结,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作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在支持、服务部队练兵备战中,展现出了强烈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形成了真情服务打仗、聚力助推打赢的生动局面。 我市地处东南沿海,海岸线长1500多公里,境内驻军海陆空齐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素有“东海前哨”之称。 面对驻军如火如荼的练兵备战热潮,我市各级党委政府致力强国强军梦想,像战争年代那样支持部队打胜仗,全力以赴助推部队战斗力提升,用无私奉献与大爱情怀书写了一曲曲新时期拥军壮歌。 经济和国防建设两个轮子一起转 地方必须有准备备战服务打赢的国防观 在去年9月“全民国防教育月”期间,我市组织开展的一次全民国防教育问卷调查显示:在涵盖党政机关和各行业的2000份问卷中,国防忧患意识、国防责任意识、国防法制意识三项主要指标合格率均超过95%。 这一组数据,道出了我市连续蝉联全国双拥模范城的内因,全民国防意识,是我们做好双拥工作、服务强军目标的强大动力源泉,更是凝聚激发动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为防止出现受长期和平环境影响导致淡化国防意识、弱化国防责任的问题,市委、市政府始终站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全局高度,引导全市上下强化忧患意识,凝聚双拥合力。 当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出现矛盾时,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为了部队打胜仗,就是‘聚宝盆’也舍得给”的国防观,在服务打赢上拿出了一个个大手笔:把6个大型海滨沙滩让给部队海训,旅游开发岛20年使用权无偿交给部队,3座大桥建设增加经费满足战备需求,100多项重大工程建设贯彻军事需求…… 新形势下,调动地方拥军积极性,既要靠“军地感情”,但又不能单纯“依靠感情”,而是需要不断走向“法治拥军”。宁波各级党委、政府把做好双拥工作列为“一把手”工程,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在每次党代会、每年人代会报告以及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上,都把双拥工作列入其中,统一部署,统筹安排。 为加快建立完善与之相适应的工作法规和机制,先后研究制定了《宁波市双拥创建工作四年规划》、《宁波市各县(市)区双拥工作目标考核办法》、《宁波市双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及考核办法》等一系列法规文件和军地合署办公、信息交流、定期互访、现场办公、联席会议、联合考评和表彰奖励等制度。 在支持部队建设、做好拥军工作上,我市地方各级和人民群众支持部队建设的实事也一桩连着一桩。 人事、民政等部门做好退役士兵和军转干部安置、随军家属就业、军人子女就学等重难点问题,帮助部队从“后路后院”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上战场”。 市文联、戏剧家协会每年组织“军民心连心慰问团”,上高山,下海岛,为基层部队官兵义演,丰富官兵文化生活,地方文艺家们在开展文化下连活动的同时,帮助部队培训文艺骨干、添置文体设施和器材。 农业科技部门为部队培训后勤管理、种植、养殖等各类技术骨干3万多人次,驻军部队所有基层连队实现了食堂规范化、猪圈制式化、菜地田园化建设目标。 妇联部门主动深入部队,想方设法为部队青年军官和地方未婚青年牵线搭桥做红娘,深受部队干部欢迎。 粮食部门加强军粮供应管理,对军粮加工、包装、储存、配送环节实行全程监控,确保部队粮油供应和粮油质量。 每年的七、八月份保障海训官兵,把最好的房子腾给子弟兵住,将最新鲜的蔬菜送给部队吃,形成了“千车万人在行动、千家万户忙支前”的浓厚氛围。 双拥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的加强和社会化氛围的浓厚,带来了“四个转变”:从过去主要靠党委政府抓,转变为“五套班子”齐抓共管;从过去几个部门操办,转变为各个部门共同参与;从过去节日、纪念日走访慰问的突击行为,转变为经常性活动;从过去礼节性往来,转变为动真情、办实事、求实效。 发展是硬道理拥军不当作软指标 地方必须有国防优先让位打赢的大局观 出资数亿元帮助部队修扩建战备通道、支持部队近百个重点项目建设、解决军事项目建设用地数千亩……我市各级着眼部队战斗力水平和军事斗争准备质量提升出实招、拿办法。 部队建设急需什么,地方政府就解决什么。在营房、训练场地、供水、排污、通讯、供电、有线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上,我市采取地方财政直接投入和政策性减免资金等方式,帮助改善部队工作、训练、生活条件,帮助驻甬部队完成了10多项基础设施工程建设。 部队驻扎到哪里,地方政府就把路修到哪里。前几年,我市在建设象山港跨海大桥时,当部队提出大桥设计40米净空高不够,影响船艇正常通行时,军地专家先后4改设计方案,不惜耽误工期和大幅提高造价,最终将大桥通航净高增至53米、通航等级达5万吨级,成为国内跨海桥梁较大通航等级之一。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先后出资近5亿元帮助部队修(扩)建了方便机动、利于战备的各种战略通道。 部队开进到哪里,支前保障就跟进到哪里。每当有部队过境训练或演习,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都要去亲自慰问,主动靠前保障,从经费、物力、场地、装备上无偿提供支援,13年内服务保障近20万陆海空部队演兵。 在寸土寸金的宁波,凡属国防和战备需要的工程建设项目用地,地方政府都优先立项、优先审批、优先拨款、优先施工。近年来,共为驻甬部队解决用地2000多亩。尤其在部队经济适用房建设上,市双拥办积极协调各级主管部门,在土地划拨、规划审批、建设管理等方面提供优先、优质的服务……此类有助于提高部队战斗力建设的事不胜枚举。 发展战略对接军事斗争准备需求 地方必须有融合发展助推打赢的发展观 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六大联动”、“六大提升”和建设“四好示范区”战略的实施,经济社会始终保持健康发展势头。 站在新的起点上,我市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发展观、走什么样的拥军之路? 在2014年的市委议军会上,军地领导专题讨论如何发挥我市经济发展优势助推打赢能力提升,实现GDP增速与战斗力提速同频共振。会上,研究确定了新时期双拥“坚持平战一体、推进军民融合”思路。 为保障部队战时机动装载,我市把国防交通项目纳入全市交通建设的大盘子,把地方和国防交通设施捆在一起抓、国防后备力量专业保障分队合到一起建。 近年来,先后完成了国道沿海线、原油码头等30多个国防交通建设项目。为配合陆海空部队演训,先后100多项重大工程中充分贯彻军事需求,并把沿海码头、岛屿和军事要地连接起来,形成了陆、海、空“三位一体”的保障网络,提升了战时多批次、大批量、全方位过境、集结、装载的保障能力。 我市海洋运输和捕捞业发展迅猛,不断积累了雄厚的海上动员潜力,先后组建了“情报侦观、岛岸防卫、勤务保障、海上输送、兵员动员、应急救援”等六大类海上民兵队伍,提升了战时海上支前保障能力。 在民营企业中走开军民融合之路。先后在全市2830多家民营企业组建民兵队伍、112家民营企业成立武装部、50余家民营企业进入军工产品研发生产、36家民营企业被确定为市级以上通用装备物资储备基地,使武装工作与民营企业发展实现良性互动,战斗力和生产力同频共振。 随着市中心城区以楼宇为主要标志的“楼宇经济”、“楼宇文化”、“楼宇党建”的深入发展,楼宇内积蓄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科技力。军地在总部型、专业型、综合型、商圈型等4类楼宇中组建商贸中心区各具特色的楼宇基干民兵连、排、分队,探索出一条为国防建设储备新生后备军的路子。 依托产业集聚优势,在200多家企业组建了国家、战区、省、市等四级能源动员、卫生防疫、防弹装具、船舶改装、车辆维修等12个动员中心,使经济动员能力进一步辐射到所有与军事斗争准备关系密切的重要行业和产业集群。 双拥工作,任重道远。今天的宁波已站在一个崭新的起点上,将努力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八连冠”,这必将照耀着一代一代宁波人,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在军民融合工作创建中谱写出更加绚丽多彩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