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玉芝带着在民丰乡村游的孩子们干农活。(何峰 摄) |
|
在民丰村,小朋友在观看制作竹篮。 |
|
孙永涛在草莓大棚里。 |
又是一年毕业季,不少年轻人来到农村,准备将梦想的种子播撒在土地上。 曾几何时,年轻人离开农村被视作“跳龙门”。如今,在市场化、信息化、城乡一体化的变局中,乡村正成为创业热土。土地经营权开始流动,集约农业、有机农业,赋予农业丰富多样的业态;农村电商异军突起,创新着农业的经营模式,为年轻人提供了巨大的舞台;农家乐和民宿经济风生水起,农旅一体化发展渐入佳境,演绎着“乡村,让城市更向往”。 在乡村,年轻人同样可以找到发展的机会,实现人生价值和理想抱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把目光投向这片火热的原野,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的一股新锐力量。有的“点石成金”,带着“老年人”发展乡村旅游,成为村民致富的领路人;有的在泥巴里淘出“金子”,成为掌管上千亩农田的新型职业农民;有的辞职下“田”,成为钻研新技术的“农场主”。 新农人田园追梦,已经成为美丽乡村建设中一道靓丽的风景。(何峰) 曹玉芝 深山古村的乡村游“总策划师” 这些天,北仑春晓街道民丰村迎来了第三批暑假乡村游的孩子们,18名初中生在村里体验民俗和农家生活。民丰村党支部委员曹玉芝每天早上5时起床,忙着为孩子们一整天的活动做安排。“小曹是我们村乡村游的领路人,她既是总策划师,又是每个细节的执行者。”民丰村村委会主任周振林说。 有着800多年历史的民丰村坐落在群山之中,大部分年轻人在外打工,留在村里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曹玉芝2003年嫁到民丰村,大学时学市场营销的她感觉到,这个靠海的古老村落,有着地道的山货土味、优美的环境、保存完好的民俗风情,发展旅游或许是个发展方向。 “那年春天我写了一个策划方案,推出‘看舞龙、做青团、挖春笋’的亲子体验活动。”说干就干的曹玉芝把方案拿到春晓街道,大家都很支持。这一次活动的成功,坚定了曹玉芝在民丰村发展乡村旅游的念头。 于是,曹玉芝带着“老人们”开始了民丰村的“涅槃之旅”。她系统盘点了村里可以挖掘的民俗农事,经过整合设计和重新包装,民俗风情游雏形初现。游客一进入村庄,先在村口欣赏舞龙表演,然后观看磨米粉、做手工年糕、搓草绳等,也可以参与灰汁团、青团、麻糍、笋壳碱水粽子等传统美食的制作。 曹玉芝十分善于利用新媒体,使得民丰村的民俗游逐渐声名远播。如今在浙东地区已小有名气,绍兴和台州的游客也慕名而来。 游客越来越多,民丰村2014年成立了村旅游开发公司。游客来参观,参与乡村游的村民会得到酬劳。游客的增多,让村子里农家乐的生意越来越红火,臭冬瓜、年糕片也成了抢手货。村民们忙碌了起来,腰包也渐渐鼓了起来。 尝到乡村游甜头的村民这两年开始经营民宿,曹玉芝忙着向他们讲解补贴政策,指导房间的装修、设计。到6月底,民丰村已经拥有民宿床位85张。 “要不是小曹,我也不会开民宿。半年来,家里收入增加了好几万元。”村民王苏玲高兴地说,“现在比以前忙多了,打麻将的习惯都改掉了。” “下一步,我准备提升村民的服务意识,补好民丰乡村游的这块短板。”曹玉芝说,希望有个专业人士来帮忙,让民丰的乡村游发展得更快。 (何峰 张冬彦) 汪琰斌 种粮路上“不回头”的职业农民 收割早稻的10来天里,汪琰斌每天很辛苦,也很充实。作为归本水稻农场的负责人,他掌管着上千亩的土地,是鄞州颇有名气的“田老板”。 今年,汪琰斌种了720亩早稻。眼下,早稻收割基本结束,最高亩产500公斤。丰收的喜悦写在汪琰斌的脸上。 3年前,刚跨出大学校门的汪琰斌在姜山镇承包土地,走上了职业农民之路。 在大学里,汪琰斌学的是涉农专业,但要管理好大片的承包地,对他来说,仍是一种挑战。第一年,由于搞不清农时,他总要落后于其他种粮大户半拍。加上遭遇60年一遇的“菲特”台风,汪琰斌交了一笔不菲的“学费”。 “既然选择了这条路,我就没打算回头。”为方便安排生产,汪琰斌吃住在农场。简陋的办公室里搭着一张行军床,这就是他的“家”。他还请来了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农民管理粮田。 尽管有高手指点,可汪琰斌自己也没有闲着。打开他的手提电脑,一个个文件夹清清楚楚,浸种日期、数量、时间等生产日志十分详细。一些难以用语言描述的操作,他索性拍了视频。在汪琰斌眼里,这些第一手资料就是“宝贝”。“农技人员告诉我细节决定成败,实际操作了近两年,我终于懂了。” 在归本水稻农场的仓库里,一辆辆拖拉机、播种机、插秧机排列成行。“规模化生产,肯定要全程机械化。”对这些机械设备,汪琰斌厚爱有加。每年农忙过后,他总会把它们仔细擦拭一遍,妥善保养,然后放在仓库的通风处。 做事不易,做现代农民更不易,但小汪却从不言放弃。他说,“种田是我喜欢的事业,这个事业也需要更多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人来加入。希望通过我的努力,带动更多年轻人投身到希望的田野中去。” (孙吉晶 林幼娟 沈庆炜) 孙永涛 辞职下“田”当起新型农场主 宁静的夏夜里,低矮的火龙果树却很是热闹。这边开出白色的花朵,那一茬结出了沉甸甸的果实。虽然晒得黝黑,丰收的景象还是让慈溪慈壹佳果蔬农场的孙永涛欣喜不已。从河北来慈溪打拼已有10多年,大学时学蔬菜管理的他在第二故乡创出了自己的“新田园”。 在坎墩街道的农业园区,年纪轻轻的孙永涛却称得上是这里的“元老”。2004年,他从慈溪市蔬菜开发有限公司辞职下“田”,揣着4万元积蓄在这里租了4亩大棚。别人的瓜趴在地里,他却搭起架子,让西瓜和甜瓜的藤蔓都“爬”到了半空。“吊瓜”比较小巧,三口之家正好一次吃完,而且口感也比地里的“兄弟姐妹”更脆甜。这些新优势让他挖到了第一桶金,但他“不走寻常路”的创业故事才刚刚开始。 十几年来,他把自己的农场变成了“创新田”,不断尝试新品种。农场先后引进各类种子、种苗和先进技术40多项,成功推广的就有10多项。 2007年年底,孙永涛引入红颊草莓试种,一举成功。他随即前往杭州市农科院,对草莓种苗进行组培,用鲜食草莓填补当地市场的空白。这种草莓“块头”不大却很甜。“坎墩多盐碱地,这里种出的草莓个头都不大,但反过来看,‘小而甜’正是我们的独特优势。” 种得好,还得卖得好。自2009年起,孙永涛依托本地网络媒体大力推广,为农场广聚人气。现在,农场日均接待游客200余人,大部分水果被“就地瓜分”。 冬有草莓,夏有火龙果,两种主打水果错开了采摘期,又分散了经营风险。但这位“新型农场主”还是停不下创新的脚步。“现在同质化竞争很普遍,比别人领先一步,才能确立差异化发展优势。”孙永涛说,他的农场还将为游客带来更多惊喜。 (项一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