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梦,从不贫瘠。 年轻人在外面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锻炼了才干,带着新思想、新理念、新技能投身乡村和农业,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更为乡村带来新的变化。 年轻人,让乡村重焕活力。他们带着激情在乡村创业,让“沉睡”的村庄重燃生机。曹玉芝带领村民发展民俗旅游,村里的老人也被激发起创业的激情,找到了人生的“第二春”。村民习以为常的磨米粉、做汤果、打年糕,成了创收项目;已经放弃多年的搓草绳,竟成了新的营生。经营民宿、做农家饭,老人老有所乐,忙得“打麻将的时间都没了”。 年轻人,让乡村搭上电商经济的高速列车。24岁的周可大学毕业后在一家电商公司实习了一年,看到自己的家乡民丰村乡村游火爆,果断决定回村创业。他在200多年的老宅里开出了一家“大茂记”手工年糕作坊,成为青少年参观的必去之地。现场游客加上电商平台的销售,每个月营业额有2万元到3万元。“首战告捷”的周可准备做大电商平台,计划把民丰村的“腌冬瓜”等土特产进行包装,通过他的电商平台来销售。 无独有偶,余姚四明山镇的应天华大学毕业回到仰天湖边开起民宿,他把预定平台拓展到去哪儿、携程、美团网等。床位已经无法满足网络上源源不断的客流,去年他盘下附近的两栋房屋扩大民宿规模。他还通过电商平台出售粉丝、笋干、年糕片等特产,原料是从附近农户家收来的,帮助乡亲们提高了收入。 年轻人,让乡村的老行当迸发新能量。曹玉芝发现民丰村里有位老人会编织竹篾球,就带孩子去参观,让他们感受老手艺的魅力。孩子们见到竹篾球爱不释手,都会买上一两个。农事表演华丽变身文创项目,过去卖不了几元钱的一根毛竹,现在可以编上百个竹篾球,能卖到5000元。 年轻人,为农业带来新的技术、新的理念。运用现代技术与现代管理,“田老板”汪琰斌大学毕业没几年,就把上千亩稻田打理得井井有条,成为合格的新型职业农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带动更多年轻人投身到希望田野中去。”在他们的带动下,“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不再是一个梦想。 “农村发展,说到底,关键在人”,年轻人的加入,让土地充满生机,让乡村和农业的发展后继有人。乡土,正期待更多的新鲜力量。 (何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