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竹路沿线白鹭飞扬 |
|
畈里塘村一景(厉晓杭 项荣珍 摄) |
本报记者 厉晓杭 通讯员 项荣珍 江北记者站 吴红波 仲夏时节,经过整治的江北梅竹路焕然一新,两侧沿线稻田青青、白鹭齐飞,远处的农家小院绿意盎然,一派田园风光,不少摄影爱好者慕名而来。 而不久前,这里还是乱象丛生。甬江街道北郊区域是老三区内最大的传统蔬菜基地,占地3000多亩,涉及5个行政村。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有效的规划引导和监管机制,存在农业设施用房违章搭建、面积超限等问题,同时大量外来人口集聚,社会管理成本骤增,严重影响了城郊环境。 城乡接合部环境问题由来已久,其根源在于产业布局结构和城市规划之间的矛盾。这是城市发展和变革进程中矛盾交织的一个缩影。 去年年底,甬江街道打响补短板“第一枪”,率先在畈里塘村试点,以整治农业设施用房入手,清理菜地,腾出发展空间,因地制宜探索出一条通过环境整治集中土地资源,发展“乡愁”经济促进区域转型的道路。 整治农田乱象,整出清朗田园 大量违建的集聚,严重影响了城郊整体形象,拉低了“颜值”。 甬江街道花大力气对辖区所有农业设施用房进行排查,排查出100多处违建,涉及农户400多户,尤其是梅竹路两侧,问题尤为突出。 比如畈里塘村以“百日攻坚”环境综合整治为契机,启动农业设施用房大整治行动。甬江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孙宏介绍,为了尽早整理清朗田园,村干部分片包区,带领党员和村民代表组成整治小组,走下田头发放拆违通知,挨家挨户做通思想工作,夜以继日加快拆除进程。截至6月底,街道拆除所有违建农业设施用房,面积达3万平方米。 没整治之前,徐江岸老屋的村容村貌一直为人所诟病。如今,这里正悄然发生改变:清澈的河流、优美的绿化、原先乱堆的垃圾不见踪影……整洁清爽的环境,受到了村民一致点赞。 为了防止回潮,甬江街道同步跟进复耕复绿,将清理出的农田根据不同位置和面积,统一布局绿化和季节性农作物,“整治一批”后“占领一片”,进行日常保洁巡查,防止乱堆放和违建现象回潮。 菜农“洗脚上岸”,腾出发展空间 土地回流,如何利用才是关键。 从去年年底开始,甬江街道逐步开始从合同到期的外来菜农手中收回零散的低效土地,同时鼓励合同期内的菜农主动“洗脚上岸”。 孙宏表示,对菜农“上岸”后的出路,街道根据其年龄、健康和技能状况,进行了妥善安置和疏导。 流转回来的土地,甬江街道将对其进行统一开发,目前北郊片美丽乡村初步规划已经出炉。未来,这里将形成“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带农”的产业格局,形成休闲农业和旅游于一体的生态发展路线。比如对江沈自然村的500多亩优质农田,街道打算引进开发观光休闲项目,种植季节性农作物,发展民宿经济。 激活土地效益,开辟发展新路 对分散农户手中的土地进行回流,任务并不轻松。“我们高价进行统一回收,得到了不少村民的支持。”孙宏介绍,土地流转到村后,街道与村统一签订土地流转协议,土地流转费补助到村。而街道对土地进行统一流转,集中开发,可以充分激活分散土地的集聚效益,最大限度唤醒沉睡的田间资本。“这改变低效用地模式,可大幅提升经济产出,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找到新路。” 在城郊区域,产业经济转型升级多受制于土地资源稀缺,发展空间狭窄。此次机制的创新,让土地集中流转,为甬江街道统一规划和开发区域产业经济提供了现实可能。根据规划,未来通过对北郊片区现有的乡村道路、人居环境的整治改造提升和“一村一品”的打造,将其整体打造成田园水乡风格的宜居生活片区。 甬江街道党工委书记许光明认为,“三供给”的创新,实现了经济效应、生态效应和社会效应的有机结合。 “这里不仅有创新创业的集群,也会有田园乡愁的美景。整个区域将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但又各具特色。现在我们已经着力在公共空间部分进行设计改造,未来这个部分将免费对市民和游客开放。”许光明介绍,未来北郊片区将成为旧村整治的特色样板区、近郊休闲乡村目的地、传统乡愁意蕴体验地,让游客“看得见田、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