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佘卫东正在采摘竹荪 (陈章升 摄) |
|
竹荪 |
本报记者 陈章升 通讯员 陆志敏 开栏语 我市地处东南沿海,林业资源丰富。如何“掘金”林下,发展林下经济,改善民生和生态,引导农民走上不砍树也能致富的绿色发展之路,成为时下深化林业改革的紧迫课题。 林下经济发展潜力有多大?我市有哪些林下经济模式?农户们有什么好项目?本周起,“农创客”栏目策划推出系列报道,与读者、网友一起聚焦我市林下经济发展新动态,畅想林下经济的广阔“钱”景。 这两天,天刚蒙蒙亮,象山丹西街道潘家桥村村民佘卫东便前往承包的竹林参加一场特殊的约会。约会的对象叫竹荪,被人们形象地称为“雪裙仙子”“菌中皇后”。自7月初以来,每天清晨它们都会身着一袭“白裙”在竹林里翩翩起舞,宛若仙子降临人间。 竹荪是一种名贵的隐花食用菌,一般长在竹林深处。象山县竹林广布,但要找到野生竹荪并不容易。而在老佘的竹山上,这些“雪裙仙子”的踪迹却不难发现。近段时间,每天早上到中午,老佘和工人们至少要花4个小时用于采摘、烘干、包装竹荪。“虽然累点忙点,但是大家看到竹荪一拨拨长出来,心里都很高兴!” 佘卫东今年49岁,熟悉他的朋友都亲切地称他为“老佘”。目前,他在当地承包的竹山有近500亩,其中5亩种植竹荪。“雪裙仙子”身子骨娇贵,如果错过了每天早上“约会”的黄金时间,它们便会慢慢凋萎。“上段时间,我们平均每天采摘鲜竹荪35公斤至40公斤,这两天每天只有十几公斤。再过一段时间,等下一批竹荪长起来时,产量又会上去!” 老佘与“雪裙仙子”结缘于去年盛夏。街道农办的工作人员推荐仿野生种植竹荪时,他便看好这个项目。“竹子产值不高,如何发掘‘林下经济’潜力,是这两年我思考的问题。在竹林里种植竹荪,可以充分利用竹叶、竹屑这些现成资源。采收期过后,竹荪所在的土壤肥力会增加,长出来的鞭笋、冬笋品质也会提升,可以实现生态循环!”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在中国林科院亚林所和中国林学会宁波服务站专家培训和指导下,在市、县农林部门帮助下,老佘从福建引进竹荪菌种,尝试不建大棚、不搭架子仿野生种植竹荪。 “今年4月播菌种,7月开始采收,现在初步获得了成功。”老佘告诉记者,每天,他除了要做好“生产大队长”的本职工作外,还要利用休息时间做“红娘”,拓展“朋友圈”推销竹荪,让更多的人认识、接受它们。从前期市场推销情况来看,各地反响都不错,尤其受到一些餐饮行业客户的青睐。“7月5日那天,象山一家单位就从我这里以160元一公斤的价格,采购了5公斤鲜竹荪。” 针对客户的不同需求,老佘把竹荪产品分为鲜竹荪和干竹荪两种。“竹荪采收期持续近两个月。一般4公斤左右鲜竹荪,烘干后可得半公斤左右干竹荪。如果以干竹荪计算,预计今年每亩可产40公斤,平均每公斤价格约700元,亩产值有望超过3万元!”老佘憧憬着。 目前,与老佘一样仿野生种植竹荪的还有一些奉化、鄞州的农户。他们种植的面积少的不足2亩,多的有5亩。 “宁波地区仿野生种植竹荪处于试种阶段,种植烘焙等技术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成熟。与大棚里种植的相比,仿野生种植竹荪的营养价值更高,更具有市场发展潜力。”市林业局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毛竹林套种竹荪,既节省了土地资源,又大幅提高了竹农收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