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7月27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众筹模式”激活慈溪文化礼堂

  非遗传新人(马国权 摄) 
  情定礼堂(王烨江 摄)
  演出前(余孟友 摄)
  欢乐腰鼓队(童碧燕 摄)
 
  过重阳(孙丰立 摄)
 
  村戏 (沈斌煊 摄)

  本报记者 项一嵚

  通讯员  叶建青 慈溪记者站 邵 滢

  身穿各族服饰的小朋友在“三北讲堂”里听老师讲解民族知识,刚柔并济的太极拳在村文化广场上映着夕阳的余晖,一溜“半成品”生动展示着编织草帽的每个流程,专业级的书画作品和蝴蝶标本都出自本村村民之手……本月,来自全省各地的文化礼堂建设骨干来到慈溪参加示范培训,实地走访傅家路村和长胜市村的见闻让学员们很是惊喜。“大家出力,大家共享,真正把文化礼堂搞活了!”省委宣传部党教处处长顾承甫为慈溪文化礼堂“点赞”。

  经过三年的建设成长期,我省农村文化礼堂已进入到“十三五”的持续发展期。在这一节点上,如何以“归零”的心态建设文化礼堂“升级版”?慈溪给出的关键词是“众筹”。“只有将‘众筹’思维贯穿到‘建、管、用、育’的整个过程,才能让村民把文化礼堂当成精神家园。”慈溪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赵科介绍,2013年至2015年年底,慈溪已高标准建成102家各具特色、功能齐全的文化礼堂,覆盖全市37.2%行政村;今年,在新增28家文化礼堂的基础上,将在“提质、增效、扩面、建制”等方面下功夫,让文化礼堂发挥更大的辐射力、凝聚力。

  资金众筹 添砖加瓦建礼堂

  “建文化礼堂是村里的大事,缺少资金可以大家一起想办法。”听说村里建文化礼堂缺少资金,观海卫镇五洞闸村年近80岁的老党员王仁标带头捐了2万元。五洞闸村曾是全国著名的“棉花村”,把礼堂建起来,把“棉花历史”留下来,全村人都很支持。131名村民慷慨解囊,一共捐款105万元。如今,棉花博物馆成了村文化礼堂的特色名片,各色农具和老照片图文并茂地展现着那段勤劳致富的红色历史。

  因地制宜、群策群力的做法,让不少村民把自己当成了建设文化礼堂的主力军。通过冠名赞助、无偿捐献、荣誉村民等方式,来自社会各界的“爱心资本”不断注入文化礼堂。观海卫大歧山村共有400多户村民自发为文化礼堂捐款,捐款人数占村民总数的60%,募集资金210万元。在宗汉街道联兴村,39位企业家自发筹建“创新者之约”文化基金会,而且每年出资补足21万元,专款用于农村文化礼堂活动。170平方米的百姓大舞台,完善的音响设施,各类剧团的精彩演出,这些都是企业家们买单的“精神大餐”。

  据不完全统计,慈溪市102家文化礼堂依托村民众筹,共募集资金2亿多元,其中9个文化礼堂项目所募资金超过千万元。

  展品众筹 献出压箱底宝贝

  “要不要建文化礼堂?先问问村民。”慈溪市傅家路村党总支书记陈沸沸说,文化礼堂建设项目是在村民代表大会上全票通过的,这是他当书记20年来从没有过的事。全村120多户村民自发捐赠了300多件展品。“要搞文化礼堂了,我们也该为村里做点事。”几十位“新村民”为礼堂献上了来自苗族、布依族、壮族等少数民族的特色服饰。

  民国时期的地契、抗美援朝的军功章、20世纪50年代的劳模证、嘎吱作响的织布机、古朴典雅的千工床……村民们家里的“老古董”,都是历史片断的缩影,也是村史的宝贵资料。桥头镇毛三斢村村民毛坤来有两块祖传的晋朝古砖,舍不得卖,却舍得捐到文化礼堂。“热心献宝的村民希望让这些老物件发挥应有的作用,帮助年轻人记住我们村的故事。”毛三斢村党总支副书记罗孟杰说。

  丰富多样的展品打破了文化礼堂“千村一面”的窘境。逍林镇振兴村的油漆画、匡堰镇倡隆村的青瓷、观海卫镇五洞闸村的棉纺织工具、周巷镇长胜市村的草帽……这些带着历史记忆和泥土气息的老物件,从村民家中的“压箱底宝贝”变成记住乡愁的展品。

  项目众筹 各方资源进礼堂

  文化礼堂不仅收获了成千上万村民的支持,也得到了慈溪市级各部门的“项目输送”。慈溪市文化礼堂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各部门资源,突出“一月一主题”,以项目认领的形式,推动文化、税务、教育等28个市级民生部门与文化礼堂结对共建。

  2013年以来,慈溪在各村文化礼堂陆续开展了“阳光穗悦”百场税法宣传、百场法制宣传、百场科普宣传、百场反邪教宣传、“救在礼堂”急救知识培训、假日学校、“百姓课堂”、送图书送电影送戏曲等活动。现在,文化礼堂已成为村民身边最便捷的学习生活站,在礼堂听报告会、看文艺演出,在学堂接受政策宣讲、技能教育、文化培训、远程教育,已成为村里最“潮”的学习和休闲方式。

  在已有项目的基础上,慈溪市还开通了“慈e家”微信平台,把教育培训、文化文艺、公益服务、乡村旅游等各类资源“搬”到了手机上。点击菜单,最近上线的各类活动内容一目了然。在“公益资源库”中,既有忠孝图、王老虎抢亲等地方传统戏剧,也有“为党旗争辉”等主旋律文艺演出。“经过村民集体商议,村干部通过手机‘下单’预定文化活动,非常方便。”慈溪市长胜市村支部书记马逢先介绍,这也是一种“供给侧改革”,让市级部门“送下乡”的活动更符合各村的实际需要。

  人才众筹 民间达人唱主角

  村民共建的文化礼堂,也成了民间达人“拔尖出挑”的大舞台。“没有礼堂就不知道,我们村有那么多能弹会唱的草根明星!”联兴村党支部书记陈建平介绍,村里既有资深越剧票友,也有拿过全国大奖的小歌星,还有好几个民间书法家,“在他们的影响下,参加文化礼堂活动的村民越来越多。大家熟悉了,村务工作也开展得更顺利了。”

  有“秀得出手”的好节目,也有“印得进心”的好作品。长河镇垫桥村的农民吴兆祥是周边的大明星,自从村里有了文化礼堂,他便常年扎根礼堂,紧扣时代脉搏写新作。民间故事、三句半、姚剧剧本……他的作品写了厚厚一本,观众更是数以万计。周巷镇天元村的王玉珍不仅是村里多支表演队的骨干,还擅长运用幽默的本土方言,结合三句半、小品、竹板说唱等形式,把时事政策编写成寓教于乐、火遍各村的文艺作品。

  农村文化礼堂越办越红火离不开来自社会各界的智力支持。慈溪市积极开展“文化走亲”,组织全市百支优秀文体团队和百名优秀文体骨干进文化礼堂,并注重就地挖掘、培养“民间达人”。他们之中有乡村教师、田头艺人、中小学生,也有企业家、退休干部。目前,慈溪市已经募集了400多名“民间达人”,成为文化礼堂“建、管、用、育”的生力军。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