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文体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7月28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网络“热词”慎入词典

  司马童

  

  

  

  

  

  

  

  近日,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发布了《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对2015年的热词和流行语进行了盘点。像“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等榜上有名。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和社交媒体的高速发展,各种新词、流行语在不断产生。调查显示,62.1%的受访者建议将有意义和创意的词汇收进词典。

  凡事都需顺势而为,与时俱进。因此不难想见,网络语言在未来一定会发展壮大,并将深刻地影响现代汉语和中国人的语言思维方式。正如专家所言:“语言的发展要靠不断创新,互联网自由的环境给语言的创新带来很大的可能性。”不过,循着网络语言的使用语境及流行特点,它的活力四射与精彩纷呈,应该也有别于传统的体现方式,未必需要用“收进词典”来为其“正名”。

  我们发现,这些年来的网络热词和流行语,犹如过江之鲫,层出不穷。但不管有些网络语言当初如何“受宠”与“蹿红”,历经岁月涤荡,真正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记,至今仍被广泛使用的,已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了。这说明,网络语言的生命力较弱,倘若动辄以“收进词典”的标准来衡量其社会价值,未必可取。

  许多教育工作者也认为,熟悉和掌握网络语言值得重视,但如果学生在作业、考试中频繁出现网言网语,那就必须予以纠正甚至批评。道理十分简单,网络词汇和书面规范的用语,是两种不尽相同的语言体系。一味强调时髦新意,会对语言词汇的正确使用造成干扰与障碍。

  网络“热词”是否收入词典,需要大浪淘沙的“沉淀”,并经受时间的考验。也有人建议,最好出版一本专门记录流行热词的词典。有了这样的“词典化”收集,某一年度的网络新词,就能一目了然地呈现特定时段的社会热点和关注焦点。换言之,网络语言的创造力与生命力,必须依附于某个阶段的时代背景,而当这些新词热语离开了现实参照,即便被“收进词典”,实际上已大大削弱了它的“活力”。

  太多的实例足以证明,成功的网络语言,重在震撼心灵,激起回响。比如,“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情怀式宣泄,可谓深深戳及了生活中许多人内心的最柔软部分,又缘于“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现实掣肘,于是乎迅速引发一片叫好。假如时移世易,事过境迁,人们再想从“词典”里去探寻和感受这句热词的心情心境,恐怕就不太容易了。

  让网络的归网络,让词典的归词典。一言以概之,网络语言的生动活泼、创意无限,不见得非要用“收进词典”与否来表明对它的重视。而另一方面,把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网络新词收入词典,也是丰富汉语言的一条重要途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