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骏华 今年5月,《风下之乡》汉译本终于面世了。作为美国女作家艾格尼斯·凯斯自传体三部曲之首,该书原版荣获1939年美国《大西洋月刊》最佳非虚构类作品奖,书中所描绘的北婆罗洲(即今马来西亚东部度假胜地沙巴),也因此获得了“风下之乡”这一美誉。 《风下之乡》取材严谨,布局精妙,共分4部,19章。作者用清新而隽永的文字、幽默而传神的铅笔素描,将一幅浓墨重彩的历史风俗长卷,全景式展现于读者眼前。文笔流畅,行文看似随意,实则以点带面,生动细致地刻画了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作为北婆罗洲首府的山打根的风貌,以及生活在其间的形形色色的人物,作品可谓是对这个地区的动态解读。 艾格尼斯·凯斯是“一个因为婚姻关系成为英国人一部分的美国人”,她1934年11月10日到达北婆罗洲东海岸,在山打根居住了近5年时光,因此,她的视角独具特色。美国学者彼特生认为,人类的迁移可分为:原始迁移、被迫或强制迁移、自由迁移以及大众迁移。作者艾格尼斯是美国人,她的丈夫哈里是英国人,他们当然属于自由迁移,他们与探险家、旅行者一般拥有自由的意志,对旅居地充满期待,对奇风异俗倍感好奇,他们以审美的态度享受碧海蓝天。当地属于热带气候,烈日与暴风雨常常交替而至,他们处在类似“居而游”的形态中,却于日常生活中品味美感。这样的文字,不仅要用眼睛看,更要用心品读。 文学创作具有开放性和超越性,作者无意传述盛衰或变革,却将许多西方人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现象,用灵动的文字加以记录,并表达内心最真实的感动。因此,书中北婆罗洲的色调明朗温暖,不再被标签化,不是仅有大象和犀牛。《风下之乡》的创作源于作者深刻的漂泊记忆和生命体验。世人执迷于对物质的追求,很少思考存在的价值与被蒙蔽的心灵。“只有时间和孤独,才能让人认识到自己的存在。”作者观察外象,直抵本真。 风波眼底,缁尘满袖。优秀的作家不仅抒发一人之思,还会为这个时代呐喊。日本全面侵华之后,艾格尼斯·凯斯的内心世界跌宕起伏,她引述当时报纸称:“带着巨大的恐慌和沮丧,文明世界目睹了日本在中国犯下无法原谅的残忍暴行。”作者观察入微,她的文字就像摄影般略去复杂的线条,将前景凸出,“地图上的婆罗洲岛屿与欧洲的战场是分开的,可如果画一道想象中从德国到日本的通道,再从日本到婆罗洲,这个通道便击碎了我们虚妄的和平。”书中第16章,冠名为“朋友的家”,框内为竖排手写体“中国日本”。作者激情澎湃地写道:“宋、明青花,都在为世界和平做出贡献。暹罗器皿和早期贸易,白瓷和粉彩、鼻烟壶和药碾、壶、罐、盘纷纷在国际展会上登场,以促进一个对收藏家而言更加和平的世界。” 《风下之乡》所描绘的北婆罗洲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中国古籍中,被称为渤泥、婆利、婆罗。早在三国时期,孙吴即遣使远通南洋各国,曾抵达巨延洲。后婆利与梁订交,开始同中国贸易。隋、唐、宋三朝,婆利都遣使向中国朝贡。明朝郑和七下西洋,两次经过渤泥。几百年来,当地华人多以胡椒种植、燕窝采集和船舶制造为业,人口仅次于马来人、原住民,为当地第三大族群。“华人是港口地区人口的主流,而内陆地区鲜见。”此间谁人依旧守流年?作者与当地居民和平相处,她眼中的中国阿妈“平静淡漠”“像一颗嵌在淤泥里的珍珠”。 “一起踏上旅途便是幸福”,该书之所以能够持久动人,是因为文中洋溢着人生阅历凝结而成的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