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宁波新闻·深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8月10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建传承工作室,名医带徒,开展名老中医经验方培训……

抢救传承中医,宁波在行动

  王晖医生在门诊时现场带教学员。

  中医,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数千年积累的巨大财富。据媒体报道,目前我国西医从业人员数约550万人,而中医只有40万人左右,较20世纪50年代减少了20%。一批50岁以上的中医苦撑危局,有志于中医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有人断言,随着老一代中医纷纷故去,中国将只能成为教科书上的“中医故乡”,甚至连中医人才也要从日本、韩国引进。

  如何抢救传承名老中医?这几年,宁波采取了一项又一项行动:建传承工作室,名医带徒,开展名老中医经验方培训……让宁波的中医人看到了新的希望。采访中,国家级名中医董幼祺开心地说:“宁波中医,正在迎来一个新的春天。”

  本报记者 陈敏

  通讯员  陈琼 刘杨

  看个“名中医”,实在不容易

  星期六上午是全国名中医王晖在市中医院门诊的日子。早上7时,门诊室外已候满了求诊者。来自宁海的杨大妈告诉记者,自己是多年的老胃病,每个月要来王医生这里看一次门诊。为了能够挂上号,她每次都提前一天来到宁波,第二天凌晨5时就跑来医院排队挂号。“要挂到名中医的号,实在太难了!”

  名中医挂号难,这一现象由来已久。一段时间,还因此产生了高价转卖号子的“黄牛”。为整治“黄牛”现象,2011年,宁波市中医院特别推出实名挂号制。

  名中医资源稀缺,供求矛盾突出。像宁波市中医院卓立甬、董幼祺、崔云等声誉高的名医,日均门诊量惊人,工作相当忙碌。很多专家早上7时不到就开始工作,下午1时左右才能停诊吃午饭。因为病人实在太多,有些医生在门诊过程中,几乎很少喝水,为的是控制上厕所的次数。

  采访中,有关人士认为,看名中医挂号难、出现“黄牛”现象,根本原因还在于优质医疗资源短缺,中医药人才不足。

  2015年底,我市开展了全市中医药发展现状调查。据统计,截至2015年8月,全市有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3392人,占执业医师总数的16.16%,每千人口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0.58人。从调查看,全市3392位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中,研究生以上学历比例并不高,其中各县(市)区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中医医师数量,与市级医院相比差距较大。

  从采访看,目前我市3392位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中,被评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的有6位,评为省级名中医的18位,市级名中医10位,省基层名中医15位,省中青年临床名中医2位,市基层名中医3位,国家级基层名中医1位。另外,已仙逝的钟一棠老先生曾被评为全国首批500名中医药专家。

  这些名中医,绝大多数集中于市区各家医院,各县(市)区的患者想要看名中医,不得不大老远地赶到市区医院,自己不方便不说,还进一步加剧了市区患者看名中医难的状况。

  建工作室,抢救传承名老中医

  看名中医为何难?名中医为何少?采访中,有关人士分析说,这与中医院的长期不景气密切相关。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大部分中医院生存艰难,由于中医药收费低廉,体现不了中医的技术含量,大量中医院不得不弃“中”姓“西”,诊断治疗几乎与西医院没有差异。在这样的现状下,年轻一代自然不愿坚守中医。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市中医院医师顾颖杰告诉记者,他研究生毕业时,全班40名同学,有四分之一转行进入学校、出版社,另外30余名同学虽然选择从事临床医学,但绝大多数改做西医了。

  如何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学习中医?如何以最快的速度抢救传承名老中医?宁波市率先行动起来。

  在全国率先设立中医类政府专项补助。2010年,市政府下发《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通过公共财政投入结构的调整优化,由市、县两级财政分别对同级综合医院和中医医院按每中医门诊人次8元、每中医住院床日15元的标准给予补助。这几年,我市中医事业发展投入持续增加。

  与此同时,我市鼓励名老中医带徒、建立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正式开启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

  “老师,请喝茶!”前不久,余姚市河姆渡镇卫生院中医馆开馆,“省名中医马伟明基层工作室”和“胡树清中医工作室”同时挂牌成立,96岁的孙幼立老先生和省名中医马伟明当场收纳了一批徒弟。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已成为我市抢救传承名老中医的一种有效模式。据统计,在过去五年,我市已建起各级各类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其中国家级名中医传承工作室有4个,省级名中医传承工作室有5个。

  王晖名老中医药传承工作室成立于2011年,是我市首个国家级名老中医药专家工作室。上周三,记者来到王晖工作室,工作室设在市中医院的门诊三楼,一个主诊室,一个示教室,仿古的木门,仿古的桌椅,装修风格古色古香。

  正是看病高峰期,只见主诊室内放着一张可供8至10人使用的长桌,桌上摆着4台电脑。王晖医生和7名徒弟围坐在桌旁。而在对面的示教室里,4名前来观摩的医生全神贯注地盯着屏幕,王老在主诊室如何问诊搭脉,如何开方,都实时在屏幕上显示。

  “遇冷容易拉肚子这是因为什么?”“她这几年才出现盗汗烘热是因为什么?”“她的脉象怎么样?”“调理的重点是什么?”王医生刚刚看完一个病人,但他没有急着开处方,而是开始考问7个徒弟。直到确认学生的回答无误后,王医生才示意学生们写病案、开方子。

  顾颖杰已经跟着王晖医生学习了6年,他说,这种带教式的诊病过程与医生单独坐诊很不一样。在这里,老师、学生会对药物的剂量和病情的诊治共同进行讨论,看一次病,其实就是老师对学生的一次现场带教。

  “以师带徒,师徒传承的师承教育,是我国中医人才培养的传统模式。而宁波的这种工作室模式突破了以前一对一的传授方式,实行以点对面,让更多的学员,尤其是一些基层医生可以从师于名老中医。”采访中,王晖工作室负责人陈霞波医生告诉记者,目前王晖工作室共接收了33名外单位进修研修人员,这些学员遍及象山、余姚、宁海等11个县(市)区。工作室成立三年,已培养了1名省级名中医、1名市级名中医、2名省级基层名中医。就在前不久,工作室顺利通过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验收。

  采访中,市卫计委中医药管理局有关同志告诉记者,建名老中医工作室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带徒弟”,推广中医技术,满足患者需求。从目前看来,这一目标正在一步步实现。

  薪火相传,年轻“名中医”在崛起

  一大早,杨立波医生就来到了门诊室。今天又是忙碌的一天,8时刚过,他的门诊号已挂到200号。“他啊,可是我们鄞州一带的名医,每天的门诊量有240多号,挂他的号可难啦!”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杨立波师从名中医王晖,擅长治疗糖尿病、高血压、哮喘等疾病,虽然在吴剑鸣医院坐诊,可总是有一些城区的患者慕名找他看病。

  1972年出生的杨立波确实是一位年轻的“名中医”。早在6年前,好学的杨立波就成了王晖的学徒,每周两个半天,他都会跟随王晖门诊。采访中,杨立波告诉记者,跟随王老师的这几年,自己学到了很多,医学理论、临床医学水平有了很大提高。2013年,杨立波被评为主任医师,2014年,他又被评为浙江省基层名中医。

  其实,受患者欢迎的年轻中医医师不止杨立波一个。“年轻一代的名中医已经成长起来了。”名中医董幼祺欣慰地告诉记者,他的传承工作室有正式学员12名,几年下来,12名学员个个成了当地中医儿科的业务骨干。

  如何培养更多的年轻“名中医”?采访中,有关专家开出两大处方。

  其一,为年轻的中医医师搭建更多更广的成长平台。

  据了解,早在2010年,我市就出台了《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明确规定“市级以上名中医按规定完成师承带教任务”,以及“各级名中医每3年应带教2-3名青年中医药工作人员,其中1名必须是社区卫生服务(乡镇卫生院)的人员”。2013年,《市卫生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等五市局关于印发宁波市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再次提出:“开展名中医结对带教工作,各级名中医药专家每3年需结对培养3名以上青年中医药人员,其中1名以上必须是县级及以下医疗机构中的中医药人员。”

  2012年,我市正式开展市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经过各单位推荐、资格审核、考试遴选、双向选择,确定了第一批宁波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9人,继承人40人,并于2013年5月举办了拜师仪式,按每继承人每年2万元标准安排专款进行专项补助,三年来市级财政补助已全部到位。目前第一批继承人的结业考核工作已完成,同时启动第二批的遴选工作。

  其二,中医高等院校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中医高等院校是中医人才的摇篮,然而,令人尴尬的是,目前中医教育面临着西医化的命运。记者采访了一些中医高等院校的毕业生,从采访看,中医高等院校的学生三分之一时间学西医,三分之一学外语,三分之一学中医,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一些中医经典课程被不断删减,甚至沦为选修课,而西医理论却被日渐强化。很多学生外语和计算机水平很高,中国传统文化修养却很差,有的读不懂《黄帝内经》《伤寒论》,有的甚至连基本的药性赋、汤头歌诀也不会背诵。很多中医高等院校的学生毕业后有名无实,既不懂“望闻问切”,也不会开方配药。

  从去年开始,成都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陕西中医药大学正式开展“中医经典知识等级考试”,像考英语四六级一样,将中医经典知识分三、四、六级进行考核,考试内容包括《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学生考不过的,就拿不到学分。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