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四明周刊·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8月12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胡逆风的诗联人生

  ▲胡逆风生活照
  胡逆风创作书写的东钱湖接峰寺联

  赵淑萍          

  

  胡逆风是一位“网红”。只要在百度等搜索引擎上键入他的名字或网名“联部尚书”,满屏都是他撰写的诗词、对联。篆隶草楷行,他几种字体都会。他的博客访问量达到45万人次。中华国粹网、汉诗网、诗苑等网站,至今留有他十多年前的旧作。

  胡逆风性格豪爽,谈风甚健。两道粗黑的关刀眉,右眉上一颗痣,一笑,一股憨态,很有喜感。他早年做过医院检验科的医生,后从事医疗器械经营。如今,他大部分的精力花在自己想做的事情上,读书、临帖、写对联,和朋友诗酒相和,然后把一天的“作业”传到博客、微博、微信朋友圈……

  胡逆风自小喜欢书画,但没有受过正规训练。二十岁不到,他分配到慈城保黎医院工作,业余,想学画,求教甬上名家凌近仁先生。凌先生看了他的画和字,说“要学画,先写好字。”于是,他就一门心思学字。经常去凌先生家求指点。“凌先生住在慈城一个很大的四合院里。每次我习完字,不管白天还是夜晚,凌先生都要送出来,一直把我送到大门外,风雨无阻。”让胡逆风印象最深的是,凌先生和蔼可亲,毫无架子。每次“检查”作业,总是以鼓励为主。看到写得不好的地方,顺手抓过一张写过的纸,翻个面,就用毛笔示范起来。

  上世纪80年代,宁波不少店铺的匾额,是由凌先生题写的,比如状元楼、一言堂、宁波五金交电商店、宁波华侨饭店等。慈城的师古亭、朱贵祠等名胜古迹也留下过凌先生的手迹。凌先生题字,几乎不收润笔费。凌先生曾对胡逆风说,“我有劳保工资,吃得过用得过,为什么要收人家的钱呢?写字作画本来就是我自己喜欢做的事。”胡逆风跟凌先生学书两三年后,凌先生回宁波,常住寺院。“那时年轻,贪玩,凌先生离开慈城后,我就不怎么写字了。后来,我重拾书法,心里很后悔,怎么就荒废了那么多年呢?”胡逆风说。

  尽管在凌先生那里学书时间不长,但先生的言传身教,对胡逆风影响很大。随着他在“律诗对联界”名气日盛,不少人向他索要墨宝,他总是慷慨应允。且根据不同人不同的性情和人生经历撰写对联,有些还裱好后送去,分文不取。至今,他落款后赠送友人的嵌名联就有500多副。

  1989年,胡逆风看到一本《古今楹联拾趣》,一看,就爱不释手。特别是书中的机巧对(趣联),引起了他强烈的兴趣。他至今还记得那个有趣的对联故事:纪晓岚幼时聪敏过人,其塾师石先生甚爱之。纪晓岚利用功课闲暇喂一只家雀,喂好后塞进墙洞里,再用砖头把洞堵上。石先生发现了这个秘密,怪其不务正业,便偷偷将家雀摔死又放入洞中,然后在堵洞口的砖上戏题一上联:“细羽家禽砖后死”。纪晓岚下课又去喂家雀,看到这幅光景,知是石先生所为,便在旁边续对下联:“粗毛野兽石先生”。石先生看到续联大为恼火,但又不得不赞叹这对联对得工整。 

  胡逆风喜欢上对联后,购买了各种关于对联的书籍,自学平仄、格律。上世纪90年代末网络兴起,他就在网上跟别人对对联。特别是在中华国粹网上,他取名“逆水行舟007”,专门和人打对联擂台。后来,又开辟“诗钟”“无情对”版块,他都担任首席版主,专门点评对联。

  那时,他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泡在网上,每天,总是第一个到论坛,最后一个离开。他对对联的速度极快,被人称为“快舟”。他熟稔诗词典故,精通格律,他上的对联,工整、典雅,大家心服口服。网络对联大赛,常请他去做评委,全国各地的诗词楹联爱好者团体也请他网络授课。一年,广东小榄的全国菊会,有一项活动就是网上征集对联。他担任点评工作。其间,他每天要评几十副对联,三小时内,把点评意见发上去。“这样的生活持续了整整六年,后来,我退出了。我玩透了。网上对联我对过几万副。后来,看到有些上联,我一眼就能看出是从哪里搬来的。”

  离开那些网站后,胡逆风乐做“命题作文”,尝试用不同格式为友人拟嵌名联。同时,还写格律诗。一次,他去参观书法展览,发现一些跟他同时学字的人,好多水平在他之上了。他受到触动,又开始练习书法。写诗、对对联、练书法,除了技巧外,更多的是看一个人的文化底蕴。他进行了大量的阅读,读文学作品,也读一些专业书籍。比如《说文解字》,至今已反复研读了几遍。他每天给自己安排纯阅读的时间不少于3个小时,有时还会给自己下死命令,如:三个月内必须把《唐宋词一百首》背诵下来。“开卷有益,有时候对自己就要‘狠’一点。”他玩笑道。

  胡逆风加入的协会很少,除了中国楹联学会。但他热衷于以文会友。有一次,他参加了杨古城先生组织的文保游。四天里他写了八首诗,七个嵌名联,有些是在车上完成的。同行的沈小英是一位退休老师,她从事文保志愿者活动已经二十多年。这次活动,她负责后勤工作,每到一处,都是她去买票。沈老师口才好,声音悦耳。于是,胡逆风当即拟了一副嵌名联:“小弦一曲通宏律,英辩只言听妙音”。巧的是,沈老师特别喜欢音乐,这副对联可谓“一矢中的”。

  胡逆风给杨古城先生写过一联:“古风习习梳霜鬓,城韵依依歌绿杨”,很准确地概括出了杨先生的精神气。

  因为写对联,胡逆风认识了很多朋友,留下了不少趣事。沙孟海先生的外孙胡戥戥,要一副嵌名联,这对胡逆风来说是个挑战。ABB式的名字不好写,而且“戥”意思为一种小型的秤。略加思索,他写下“见仁见智余人意,戥重戥轻古月心。”胡戥戥很是满意。

  51岁那年,胡逆风写了一首自嘲诗,其中有一句“遣句常随兴,拥书甘守贫”。各地诗友、联友纷纷步韵和诗,他恰好收到51首诗。“有字珠玑贵,拥书何所贫”“集句聊酬友,法书不售人”“笔会青莲客,神交太古人”……看到这些诗句,你会觉得,致力于国粹,有文人气质,彼此惺惺相惜的大有人在。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