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人民政协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8月15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生态之美助推制造业基地嬗变

———市政协委员“把脉”余慈地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本版制图 丁安

  本报记者 龚哲明      

  余慈地区是宁波都市区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也是宁波重要的制造业基地。2015年,余慈地区“两市一区”(余姚市、慈溪市和杭州湾新区)的GDP总量超过2000亿元,在最新的中国百强县排行榜中,慈溪、余姚分列第9位、第12位。

  经济发达的余慈地区,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持生态环境优美?如何让生态之美助推制造业基地嬗变?如何让老百姓“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带着这些问题,市政协联合余姚市、慈溪市政协组成民主评议调研组,对余慈地区(除四明山区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问题进行了为期3个多月的调研,形成调研报告。

  关键词  统筹推进 合力提升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环境保护事关民生福祉、事关经济社会永续发展。近年来,我市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强势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各项工作,余慈地区生态环境逐步改善。

  余慈地区同处姚江流域,人相亲、心相通,地相邻、路相接,河相连、水相流,同属一个生态圈。“余姚的水、慈溪人可用,余姚的涝、慈溪人要排,余姚的污染、慈溪人也要治。”调研组认为,在水环境治理上,要有余慈地区全域河道建设一盘棋、水量分配一盘棋、抗洪排涝一盘棋、污染治理一盘棋的理念,统筹生态基础设施协同建设。市委、市政府和“两市一区”党委、政府要共建共享、互联互通的大局出发,规划建设道路、河道、绿化、污染处理设施等基础设施,着力打通区域之间断头路、断头河,尽快建设从杭州湾经慈溪到余姚的直通快道,把余姚、慈溪、杭州湾新区连成一片;扩建余姚榨菜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余慈地区姚西北蔬菜腌制废水。

  调研组建议,要探索和建立由环保、水利部门共同参与的河网生态科学调水机制。加强日常调水,保持河道水质;行洪期间,尽全网水系之力,承受洪水的冲击。要在“一盘棋”统一认识下,加强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协调,乡镇(街道)之间的配合,村与村之间的沟通,落实调水机制。

  只有留住青山绿水,才能保障城镇建设、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才能建设幸福城市、生态宜居城市。调研组建议,要统筹产业、城镇、生态协调发展。城镇建设、产业发展要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经济、建设城镇。要继续推进城镇总体规划、国土利用规划、生态功能区划等多规合一,以《宁波市生态红线规划》、《宁波市生态功能区划》为母本,尽快编制余姚、慈溪、杭州湾新区生态红线规划,确保产业布局、城镇建设在生态红线允许范围内进行。

  污染在水里、问题在岸上、根子在产业。调研组指出,两年多的“五水共治”,“三河”基本上已经消除,河道淤泥已经成为今年治水的重点,岸上截污纳管和产业转型升级也需加快。下步,要统筹水里、岸上、产业综合治理。其中“五水共治”的重点要从水里转向岸上,对河道逐条进行检查,做好排污口封堵和截污纳管工作,确保污水不再排入河里;要从污水治理转向产业转型升级,对污染企业开刀,坚决关停或者转移不能达标排放的污染企业,积极实施零排放示范小区、示范开发区建设。要加快杭州湾海域生态修复工作,一个乡镇只能设立一个排污口,有关管理部门要对入海排污口进行在线监测,坚决阻止超标污水排入海洋。

  关键词  补齐短板 固本强基

  余慈地区“两市一区”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的同时,河网水面占比不足、产业转型升级缓慢、环境质量提升不快、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生态“短板”依然明显。

  余慈地区长期忽视河网水面对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城镇水系规划落实不力,水域、河道被占用和水面被蚕食现象突出。据测算,目前余姚市水面占比5.23%、慈溪市4.26%,与城市水系规划规范适宜水面占比8-10%相比,余姚市和慈溪市的水面占比只有规范的一半左右。调研组建议,要补好水面占比不足短板。市水利部门要从区域统筹的角度编制余慈地区河道建设规划,完善余慈地区河网结构,提出余慈地区水面占比指标,争取经过几个“五年规划”使余慈地区的水面占比达到城市水系规划规范标准。制定河道保护条例,严禁城市建设占用水面、填埋河道。慈溪市要在抓紧建设“三纵十一横”河道建设规划的基础上,编制新一轮的河道建设规划,使慈溪的河道面积有一个质的飞跃。“两市一区”要着力打通断头河、卡脖子河段,做好河道沟通工作,促进河道内循环。余姚市要打通姚江与两岸河道,恢复河道水体流动,提高河道自净能力。 

  从菲特台风引发的余姚“洪水围城”,姚江泄洪排涝能力不强的“短板”暴露无遗。调研组指出,姚江排涝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上拦、中排、下泄”三位一体。上拦,要加强与绍兴市协商,建立通明闸汛期起闭协调机制;中排,要加快陶家路江拓宽工程,使陶家路泵站发挥应有的作用,加快姚江北排三通道工程论证和建设,使上游来水尽量排向杭州湾;下泄,市政府要加紧研究决策甬江建闸问题,挡住潮水,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姚江东排工程,加快姚江下泄速度,为余姚城区及姚东平原减轻抗洪压力。

  姚江底部深厚的淤泥,降低了姚江的水容量,是造成姚江排涝能力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河道淤泥曾经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有机肥,但随着化肥大量应用,加上河道淤泥重金属含量偏高,传统的捻河泥已经消失,淤泥成为废弃物,导致大部分河道淤积严重。姚江淤泥已经几十年没有大规模清理,厚达1-2米,总量700多万方,不仅大大降低蓄水能力,通航后经大马力船舶搅拌又将污染水质。调研组建议,要把河道清淤作为下一步“五水共治”的重要任务,有计划、有部署地开展河道清淤工作。宁波市和余姚市委、市政府及水利部门要抓紧制定姚江清淤规划,研究淤泥出路问题,争取在“十三五”期间清好姚江淤泥。

  “慈溪市和杭州湾新区还要加强中水回用力度,补好慈溪地区水体不足‘短板’。”调研组建议,要鼓励工业用水、绿化用水、建筑用水尽量使用中水,加大家庭卫生用水推广应用中水的范围。要对慈溪污水处理厂的尾水进行生态化处理,使尾水达到Ⅳ类水质以上,回放到河道作为生态用水。要继续加大境外引水特别是曹娥江引水力度,增加慈溪生态用水,改善河道水质。

  关键词  科学治污 助推转型

  余慈地区是我市个私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也是污染企业数量最多的地方,一大批冶炼、酸洗、电镀、五金、印染、化工、印刷、废塑料加工、蔬菜腌制等污染企业分布在各镇、各村、各户,这些小企业大多没有污染物处理设施,污水直排河道、有机废气随意排放现象较普遍。而且,区域内没有专门的工业垃圾处理设施,工业垃圾大多作为普通垃圾随意处理。

  调研组建议,要建设酸洗、熔炼、印染等产业园,积极推进中小微企业集聚,在园区建设处理设施对工业污水进行预处理,再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要积极鼓励一定规模企业转型升级,或者改进工艺、提升档次,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要对现有的园区进行生态化改造,没有污水处理厂的配套建设污水处理厂,工业园区与居民区进行绿化带隔离。余慈地区要规划建设工业垃圾处理中心,统一对工业垃圾进行集中无害化处理;慈溪市要加紧建设固废处理中心,改变固废长期依靠外地处理的状态。要继续加大和巩固禁燃区建设,积极开展化工、化纤、喷涂、家俱等行业的挥发性有机废气治理,减少有机废气对大气的污染。

  余慈地区是农业发达地区,农业面源污染仍然是农村的主要污染源。调研组建议,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特别是转变农业经营方式,加快承包田流转,走规模经营道路;大力推进配方施肥、精准施药、薄露灌溉、滴水灌溉等先进农业技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科学布局畜禽养殖场,积极发展循环农业,制订单位农田面积配套建设一定规模畜禽养殖场的政策,使畜禽粪便排放量与农田有机肥需求相匹配。

  污染治理,坚定决心是关键,配好设施是基础。余慈地区的污染问题,与截污纳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等基础工作的进度有着紧密关系。调研组建议,要加快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提升污水处理厂处理水平,争取在“十三五”末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要加强城市小区、乡镇、村二、三级污水管道建设,打通污水纳管最后10米问题,提高生活污水纳管率;着力破解城中村和外来人员集中居住区域截污纳管问题,加大老小区雨污合流管道改造力度。要加强污水管网检测,及时修复破损污水管道,减少污水渗漏。要创造条件把农村生活污水接入城镇集中污水处理系统,独立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尽量采用动力处理系统,同时要强化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质量、运营监管和维修保养,确保处理设施正常有效运转。

  关键词  以人为本 宜居宜业

  品质生活是现代人的向往和追求。生活环境优美无疑是品质生活题中之义。再推而广之,如果一个人不仅能够在优美环境里生活,还能在优美环境里工作,那岂不美哉。

  建设美丽家园,就要从整治城镇生态环境开始。调研组建议,要充分利用棚户区改造的有利时机,加快老小区和城中村改造步伐,改善城镇面貌,提高城镇品质;大力推进背街小巷改造,加大停车位建设,规范跨门占道经营、车辆乱停乱放的乱象;继续推进“三改一拆”,创建“无违建街道”、“无违建乡镇”;重视合用场所整治,创造条件建立小微企业创业园,还群众一个安全、清洁的居住环境。以“森林城镇”建设为抓手,高标准推进“四边三化”、“两路两侧”、矿山复绿工作,有条件的村庄要启动农村庭园绿化,开展美丽家园建设。以示范段为标杆,加快329国道环境整治,为沿线群众创造一个道路通畅、环境整洁、广告整齐、行人安全的城镇连绵带。

  建设美丽家园,就要大力推进特色城镇建设。调研组建议,加强城镇规划和设计,把当地历史文化、生态资源、产业特色融入规划和设计,积极推进“四换三名”,发展具有特色优势的休闲旅游、先进制造、商贸物流、民俗文化传承、科技教育等魅力小镇,如周巷镇建设的家电小镇、风情小镇、休闲小镇。以优质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生态环境,以良好的教育、医疗条件,充足的就业机会吸引本地农民向城镇集聚,同时要继续放宽优秀的外来务工人员落户条件。农村要逐步创造条件进行股份制改造,做到“三权到人、权跟人走”,农民不是以户籍的名义和村民的身份来保障权益,而是以股东的身份来参与所在村的利益分配,为农民向城镇转移创造条件。

  建设美丽家园,就要继续推进绿地湿地建设。调研组建议,要以创建“园林城市”为抓手,推进城镇公园绿地建设,改变过去单纯绿化的建设方式,使公园绿地与市民休闲、运动、娱乐场所建设相结合。要选择适宜树种,升级改造、加宽加彩沿海防护林,同时建立沿海防护林养护资金,为日常养护提供条件。要以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为样板,加强余慈地区湿地保护和利用;抓紧编制余慈地区生态红线规划,把大部分湿地纳入一级和二级控制区,严禁在湿地范围内进行城镇和企业建设。

  建设美丽家园,就要继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随着城市化、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很多“乡愁”且去且远。调研组建议,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认识历史文化对当今经济社会城镇建设的重要性,把保护历史文化作为建设“美丽宁波”重要的载体来抓,加强“三名”保护工作,进一步梳理挖掘历史文化,珍惜现存的历史文化遗迹,统筹各部门分散的有限资源,做好历史建筑、历史街区和名镇、名村的保护、修缮工作。同时,也要重视当代“乡愁”,在城镇建设中切忌大拆大建,对现有的建筑最大限度的保育、修缮、再利用,延续历史文脉。

  相信有良好生态环境助力,余慈地区这个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在“十三五”期间一定会焕发出新的魅力,更加靓丽多姿、光彩夺目。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