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术创新团队成员高云鹏(左)在工作中。 |
本报记者 周琼 通讯员 任社 实习生 冯婷 “在我们的团队努力下,我们的电脑针织机械,马上就有‘核武器’了!”接受记者采访时,刚刚从技术研讨会议现场出来的慈星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李立军一脸兴奋。他说的“核武器”正是创新团队刚刚攻克并正在进行商用测试的技术———3D编织。这一技术的实现,将使得量体裁衣更为便捷。 从2003年起步进入电脑针织领域的慈星集团,最初的人才积累可谓是“一穷二白”。当年,慈星投入重金开始这一领域的研究时,抱的是“破釜沉舟”的想法———如果失败,此前通过手控纺织所积累的数千万资金都将化为乌有。 在团队组建的最初,慈星选择的是产学研一体的道路,几位技术人员,扛着横机机头,走遍了江浙地区几乎所有的高校,拜访对自动化机械有研究的老师。几经波折,慈星通过“外脑”的引入,终于找到了一家合作团队,经过这一团队先进的机械装备与慈星擅长的工艺技术的结合,填补了当时国内电脑横机领域的空白。“那以后,我们的产品就可以达到国外同类产品95%的性能,但是价格只有他们的一半。”巨大的中国市场向慈星露出了微笑。 尝到了科技创新的甜头后,慈星在科研的路上加速奔跑,近年来,慈星大手笔地引进和培育人才,与浙江师范大学、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技术研究所、西安工程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进行课题攻关和人才培养,至2015年12月,公司已有研发人员200人,占职工总人数的比例20.6%,大专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359人,占职工总人数的比例达37.1%。 为了有更多自己的技术,在对于科研的投入上,慈星可谓不遗余力,仅最近三年内,公司的研发经费投入1.55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5.3%,远远高于同类企业。 说起自家的技术创新团队,李立军用一个小故事讲出了自己的自豪:在一次参加位于德国慕尼黑的国际纺织机械展时,一家日本的同类企业向当地法院状告慈星,认为慈星是抄袭模仿他们的技术才走到今天。当时,慈星面临的只有两个选择,一是撤展赔钱走人,一是当场拆机鉴定。慈星选择在多位海外专家见证下现场拆机,最终证明所有的核心技术均为自主研发,最后,傻了眼的日本公司被判处赔偿50万欧元并消除不良影响。 记者了解到,慈星的创新团队在最近三年间就已提交了80余项发明专利,并主持制定了多项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自主研发的“HP2-52C全自动电脑针织横机项目”摘得宁波市首个国家战略性创新产品项目,9个关键技术指标中,4项优于国际先进水平,5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本着“工业4.0”和“互联网+”的创新理念,慈星正在建立一个全新的、面向国际服装市场的D2M2B生态系统,打造人工智能引擎,准备全面进入工业机器人的智能制造装备行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