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群山之中的柿林村(何峰 沈银燕 摄) |
本报记者 何 峰 实习生 陈晓彤 通讯员 沈银燕 房屋石墙青瓦,巷弄曲折幽深,一走进余姚柿林村,古风扑面而来。尤其在这样的盛夏时节,溪水清澈,山风吹过,漫步村里,让人顿感清凉与舒爽。不时可见的背包客,在这里放慢脚步,感受四明山的日与夜。 这个曾经游走在“空心化”边缘的古村,从前“养在深闺人未识”,如今“一朝成名天下知”。通过举办柿子文化节和打造丹山赤水景区,短短10年时间,柿林村变成了年接待游客50多万人次的热门景点。 这些年,民宿的发展给古村带来更高的知名度,木屋别墅、青年旅社、客栈隐匿在村庄的角角落落。“老柿林山居”开设的咖啡吧、茶吧、酒吧,为古村贴上“时尚”的标签,游客可在这里享受美好的夜晚,“月光经济”开始照亮这个山村。 旅游产业给农户和村庄带来的变化,柿林村党支部书记沈炳荣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2002年,村民的收入主要还是靠售卖茶叶、柿子等农特产,村里人均收入只有3000多元。现在,我们村人均收入达2.3万元,其中超过一半的收入来自旅游。”沈炳荣说,目前村里有民宿10多家,农家乐20多家,全村一年旅游收入就有300多万元。 在我市首次“最洁美村庄”推选活动中,柿林村展示出了超高的人气,在每个投票环节,总能占据前三的位置。“获评‘最洁美村庄’,让村民意识到,洁净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必要条件,现在大伙保护环境卫生的自觉性更强了。”沈炳荣说。 今年5月,以柿林村为核心的景区成为宁波首批乡村全域旅游示范区,柿林村的旅游产业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越来越多的村民利用自己家的房子投身民宿产业。“游客对设施的要求越来越高,我的民宿按照‘精致而温馨’的风格进行装修,希望做到‘外土内洋’。”忙着做开业准备的“老沈家”民宿的主人说。 火爆的人气也吸引了在外的柿林人回家创业。在外打拼的柿林村村民沈世明,去年年中以来返回老家的次数比往年都要多。他在柿林村一栋久无人烟的老房子,正在重新装修,打算开发为乡村民宿。 柿林古村的魅力引起了国内民宿“大鳄”的关注。在莫干山等地投资民宿大获成功的上海“大乐之野”公司,计划在柿林村打造精品民宿。其中一期项目占地6.5亩,准备推出24个房间,预计2017年完成。此外,“大乐之野”还规划了谷舍民宿村,该项目位于柿林村金竹岭,建成后拥有床位130个。 “大乐之野”的周经理说,柿林村高山台地的景观,放眼华东地区,都是稀缺性资源。更为难得的是,柿林村保持了原生态的生活方式,游客在这里随时可感受乡趣,伸手就能触摸乡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