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生 春秋时期,郑国有个著名的政治家叫祭仲,他担任大夫职位,辅佐郑庄公,先后扶持庄公的四个儿子分别上位成为国君。郑厉公继任后,发现军政大权全部被祭仲控制,担心祭仲恃功而骄,不利于自己。于是就派遣了一个杀手暗杀祭仲。这位杀手就是祭仲的女婿雍纠。 不知何故,雍纠把谋杀计划有意无意地透露给夫人雍姬。雍姬特别纠结:一方是同床共枕的丈夫,一方是生养自己的父亲,到底该保护谁呢?想来想去,雍姬无法定夺,于是就回了趟娘家,问了母亲一个问题:对一个女人来说,是老爹重要还是老公重要?母亲立马作答:天下男人都可能成为你的老公,但老爹永远只有一个,老公哪能和老爹比呢?于是雍姬找到了老爹,告发了老公。祭仲立即杀掉了女婿,还将他的尸体摆出来示众。郑厉公悄悄收了雍纠的尸体,逃离郑国。车轮滚滚,郑厉公对着雍纠的尸体大发感慨:杀岳父这么重大的事,偏偏要去和女人商量,你死得活该。一对母女就这样战胜了国王和杀手,这是春秋历史上关于谋杀的冷笑话,后来还传下了一个成语:“人尽可夫”,当然意思完全变味了。 透过谋杀案的情节起伏,我们可以看到:雍姬的纠结和释然既是一种理性选择,也是一种文化选择。这种选择涉及中国文化的原点和核心———孝道。雍姬母亲的观点说明:妻子对丈夫,最多是忠贞服从,但对父亲却是孝道感恩;丈夫可以因为感情不和而离开,父亲却是一辈子的情感归属和伦理元点。 中国以孝治天下几千年,孝既是维护人伦的最重要依据,也是保持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最主要手段,所以从周朝开始一直到今天,国家、社会、家族都通过法律和道德两个方面进行强力约束。 孝的依据是什么?是天性和人情。父母养育、疼爱自己的子女,子女依赖、供养自己的父母这是有生命、有智慧、有情感动物种群的天性或者本能。纵观自然界,凡是违背上述天性或本能的动物种群都会自我消解,最终沉沦灭绝。天性和人情集中交叉到一点上,那就是极为可贵的爱。疼爱、关爱、怜爱,既是人类发自内心的深沉情愫,也是人类生生不息的最强大动力。如果人类群体中出现一类人,不关心自己父母,却异乎寻常地关爱他人,我们就称之为违背天性,不近人情。这类人只有两种:要么是大奸大恶,要么就属于高度智障。 公元前645年,齐国著名的政治家管仲走到了人生的尽头。一代霸主齐桓公亲自探视并且询问他有什么政治遗嘱,最重要的是谁能够代替他管理齐国。管仲反问齐桓公想找谁?齐桓公提到了管仲的好友鲍叔牙。管仲摇头否定,说鲍叔牙清廉自守,是非分明,容不下一丝污点;齐桓公又推荐了自己喜欢的三个人:易牙,杀掉自己儿子让齐桓公品尝了人肉的滋味;卫公子开方,背弃自己父母、祖国,连父亲去世都不回家,说是一天都离不开齐桓公;竖刁,自宫后贴近齐桓公。 管仲的结论是:这三个人的行为没有一个符合人性人情。如果重用这三人,齐国将会大乱。后来的结局不幸而言中,齐桓公舍不得这三位不近人情的亲信,后来被深闭宫中,活活饿死。管仲的逻辑推理是:如果一个人不爱惜自己、不孝顺父母、不顾及自己的国家,那他一定有着不可告人的巨大野心,这种包藏祸心的人,万万不可重用。 管仲的逻辑从人性出发,从亲情出发,侧面印证了孝道的人性基础。《孝经》的评价是“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试想,一个人连自己父母都不爱不敬,绝对不可能去爱护、敬重其他人,否则就是悖德、悖礼。 (作者为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教授) 来源:深圳特区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