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 [美]米尔斯 著 周晓虹 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6年1月 推荐这本书的目的在于:其一,本书能让我们了解美国中产阶级兴起与该阶层变化的历史;其二,它能校正国人对中产阶级种种不正确的估量,起码打消人们对中产阶级成长和作用的不切实际的幻想。 |
|
《M型社会:中产阶级消失的危机与商机》 [日]大前研一 著 中信出版社 2016.4 全球管理大师大前研一提出的“M型”社会发展架构,站在整个国民经济的角度,从日本政府、企业、家庭等不同层面,对中产阶层面临的危机、商业存在的机遇和政府应该作为的领域,逐一进行了剖析。 |
|
《当代中国中产阶层的兴起》 苏海南 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6.6 本书运用严谨的专业知识与通俗易懂的语言,回答了当代中国为什么会兴起中产阶层、什么是中产阶层、当代中国的中产阶层是什么样的等问题。 (图书信息由宁波市新华书店提供) |
朱晨凯 作者米尔斯在书中所分析的是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的美国历史。在这几十年的岁月中,美国的老式中产阶级伴随着农村的大面积减少和城市化的迅猛发展,而最终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新生的白领阶层。而这一过程正在中国轰轰烈烈地上演着。 目前国人对中产者这一概念普遍存在误解。人们往往以为家财万贯、衣食无忧、声名显赫是中产的标志,而事实上中产者是一个非常普通的概念。国人往往把美国历史上的老式中产阶级当作中产的标志,而米尔斯令人信服地表明,以白领阶层为代表的新式中产阶级并没有那么多的掌声与成功,相反倒时刻处于紧张的竞争压力之中。也许我们应该借此重新审视中产者的真正含义。成为一名中产者并不困难,同时也并不轻松。这一身份不但意味着不低的收入与社会地位,更充满了不可测的风险与责任。 由于大批中产阶级白领或受到管理人士的指使,或受到科层制度本身的支配,几乎人人都沦落成毫无生气和个性,失去了工作的价值感和创造性的“挣钱机器”。另外,一如异化过程使工作失去了意义,中产阶级白领对地位升迁的过度向往,以及通过消费来抬高个人声望的惯用手法,也使得生存竞争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转变为一场维护体面的斗争。 尽管通过个人的努力,尤其是通过教育这台个人地位和声望的“提升机”,白领似乎人人都具备攀爬到社会阶层体系中更上一层的可能,但无论是经理、领班、管理者、销售员、文员,还是医生、律师、教授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这些中产阶级终生都充满了地位恐慌和挫折感。他们虽然渴望“成功”,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原先美国流行的成功模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书中提到,虽然个人的德行仍然受到关注,但它早已不是曾经强加在成功的企业家身上的那种严肃的德行了。现在人们强调的是灵活而不是能力,是和同事、上司和规则“打交道”的能力,而不是在开放市场中“开拓”的劲头;是你认识谁,而不是你懂什么;是自我展示的技巧和利用他人的基本窍门,而不是道德的完整性、真实的成就和个人的可靠程度;是对自己公司的忠诚甚至物我合一的精神,而不是创业的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管理者不过是所有者的“财产执行人”,生产者则是集市社会里的一个推销员,即使知识分子正在撰写的也不过是“提示他人做什么的备忘录”,而不再是价值连城的著作。简言之,人格成了服务于异己目标的常规工具。 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米尔斯的这本著作就更具有参考性。一方面能够为我们了解美国中产阶级的兴起和成长提供一幅生动的全景画面;另一方面,它也能够校正国人对中产阶级的种种不正确的估量,起码打消人们头脑中对中产阶级成长和作用的不切实际的“幻想”。中产阶级是工业社会的产儿,也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象征,它能够带来社会的富裕和稳定,但中产阶级不是罗宾汉式的英雄。 中国社会未来的发展,为中产阶层的成长腾出了足够空间,但中国中产阶层的成长不仅步履维艰,甚至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解决当今中国社会的贫富不均、庞大的农村人口对工业化的巨大压力,以及中产阶层及其相关研究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障碍等一系列问题的话,年轻的中国中产阶层也许还有可能成为社会不公或社会失范的“替罪羊”。从早几年就出现的对机关公务人员的不满,到近年来越演越烈的对包括医生、法官、律师甚至教师在内的专业人士或标准的“新中产阶层”的诟病,说明担忧并不是一种凭空的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