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昊 北仑记者站 金旭孟 所居是“仁”———过着勤俭的生活,每日买菜不超过10元;所由乃“义”———在80岁大寿的宴席上一下子捐出265万元用于助学和建造文化礼堂。 北仑区白峰街道小门村,徐家大门正上方刻着的“居仁由义”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正是81岁老人徐既仁的善行最恰切的注脚。如同一枚徽章,仁爱济世之风又在他儿子身上传承生光。 “265万元拿出来,能为村里做点实事,这是我最大的生日愿望!” 去年5月2日,在80岁寿宴上,徐既仁出人意料地提出要捐献265万元。满头白发的老人,神采奕奕,一字一句地诉说着他精心的安排:66万元作为奖学金,奖励小门村今后考上大学的优秀学子;199万元用于村里文化礼堂建造,方便以后村里举行文化活动以及村民办喜宴等。 老人的决定着实让全村人吃了一惊。在大伙儿眼里,徐既仁和老伴刘信兰平日里过得很节俭,衣服一穿十多年,即便换“新”也是淘儿女的旧衣服来穿。从小门村的村口到徐家有2公里,但徐既仁从不叫三轮车,宁可走上20分钟。每次三轮车夫没拉到生意,都忍不住追问一句,“能捐那么多钱,怎么连5元钱的三轮车都不舍得坐啊?” 徐姓是当地大姓,历史上也出过几位有名望的读书人。“诗书传家”的传统,到了徐既仁这一辈,读书却成了奢望。“解放前连饭都吃不饱。一年到头,有两三个月要断粮。我只上过五年学,这是我一生的遗憾。我很想继续把书念下去,但实在是念不起了。” 在一家会计学校食堂当过蒸菜工,推着小车卖过棒冰,还在铁路局、钢铁厂、航运公司工作过,再后来,开始养蜂———带着几十箱蜜蜂,一出门就是七八个月。 艰难的生活使徐既仁下定决心,再穷不能穷教育,无论再苦再难,也要让下一代读书。然而,1986年的一场大火,烧尽家财,让孩子求学之路变得艰辛。 “小儿子徐普南读书的时候,大冬天的,他有时是赤脚走到镇上的,一走一个小时。” “小儿子也是咬紧牙关,不上学时,他白天去村里的保险箱厂打工挣学费,一直到晚上10点钟才回家,早上4点钟又出门,硬是靠自己勤工俭学,读完了高中和大学。” 教育可贵。老人说:“这么多钱留着也没多少用,能帮到别人,才是真的开心。” 崇文重教的家风,通过一位老人的善举,润泽全村。 今年夏天,村里4名金榜题名的学子,与录取通知书一起收到的,还有来自徐既仁的3万元奖学金。而在去年,他共资助了13个孩子,发放了6.4万元奖学金。 其实早在2007年,徐既仁就结对了贵州山区的两个孩子,“只要他们愿意读,我可以供他们读到上大学。” 父亲仁爱义举,成为徐普南精神成长的源头。现在,徐普南通过他名下的公司注资500万元,成立了“盛威普世慈善基金”。按照他的设想,这个基金将帮助老人老有所依,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上得起学。如今,他每年给村里老人发过年红包,还在母校白峰中学设立奖学金、捐建体育馆,给当地门球协会捐建场地补贴活动经费…… 徐普南自己写过一篇文章,里面有这样一句话:“仅仅以数字来衡量成功的企业,仅仅以财富来衡量成功的人生,如同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是不能长久的。我们发现,成功企业共同理念的精髓在于:爱心,善行,共赢。” 新学期就要开始了。那深厚家风所浸润所生根发芽的爱心与善行,或许将是那几位即将踏上人生新路的学子最好的礼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