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民在社区公园晨练。(余姚市文明办供图) |
|
孩子在社区参加绘彩蛋活动。(余姚市文明办供图) |
近年来,余姚市以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为目标,以社区治理创新为契机,大力推进社区文明创建工作,着力打造环境优美、秩序优良、服务优质、内涵丰富的“品质社区”,进一步增强居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本报记者 张昊 余姚记者站 谢敏军 学弄社区 邻里一家亲,和谐又温馨 她有着一个古典意蕴的名字,叫学弄社区,因所在地有余姚学宫遗址而得名。走进如今的学弄社区,不仅能呼吸到浓郁的文化气息,邻里之间那股和谐融洽气氛,更让人仿佛进入了一处温馨的港湾。 一道道智能道闸、一张张“监控”天网,“锁”住了小区安全;楼道年夜饭、双百守望团、中秋百家宴,拉近了邻里间的感情;“美丽小区”创建、“地球补丁”志愿服务、“党员周日工作室”,提高了社区创新治理能力……近年来,学弄社区从培育多元主体、延伸服务手臂入手,凝聚社区建设共同体,积极孵化社会组织,努力培养居民参与意识,不断增强社区居民自治活力,倾情打造有“温度”的社区。 学弄社区36弄7号楼是“宁波市文明楼”,每年除夕,楼道里的八户人家都要同吃年夜饭。年复一年,当年抱在怀里的孩童转眼已成家立业,这个温暖的传统已延续了20多个年头。20年同吃年夜饭的故事,在余姚家喻户晓,成为美谈。翻开学弄社区为其专门制作的纪念影册,让人不由得感慨,岁月荏苒,不变的是门对门、户对户、邻里之间的关怀。学弄社区的居民说:“这种氛围让人找到了家的感觉,我们成了真正的‘一家人’。” 正是因为“一家人”共识,民主协商、共建共享不再需要苦口婆心的教育,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热情空前高涨,停车难、物业收费难等社区治理难点问题迎刃而解。“我们在协调小区业委会、物业公司、广大居民的各方利益时,明显感到沟通更顺畅了,大伙心更齐了,社区的凝聚力更强了。” 新城市社区 提升社区精细化服务水平 社区是个大家庭,精细服务上水平。多年来,新城市社区围绕建现代和谐社区、创文明品质家园目标,深化文明创建工作与社区治理创新“一张网”建设,通过网格化、邻里节、和邻卡、志愿服务等举措来推动社区文明创建,三分之二以上的居民家庭成为文明建设的骨干力量。2004年开始,社区推出“邻里节”这一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载体,厨艺大比拼、书画展、拔河赛、家庭趣味运动会等活动构成了社区居民的嘉年华。 新城市社区还探索开展社会组织孵化中心建设与公益联盟培育,把社会组织活动与文明创建工作进行有机融合。目前已培育孵化社会公益组织18家,参与人员达970余人,“城市公共安全啄木鸟行动”、“衣公益”项目等成功获得了公益创投奖项,对接政府购买服务资金约10余万元,提升了社区精细化服务水平。 创新社区为民服务方式,把社区公共服务延伸到小区、网格,开展专职社工每周定期走访、预约服务、“一窗办”模式;推进“全岗通”“全能型”社工队伍建设,坚持全年窗口服务无休日与工作日上下班错时,并做到精准化,让居民群众的生活更加便利和幸福。 东江社区 绿树阴浓夏日长,美丽东江入画中 “我们东江社区,到处是美景。”家住东江社区丰泽华庭小区的居民马月琴说起自己的居住环境,竖起了大拇指。2012年以来,东江社区针对新小区特点,借力“e线”工作法,加强社区文明创建,将社区打造成为环境优美、充满活力的现代化新型社区,社区呈现碧水环绕、绿树成荫、设施齐全的优美景象。 针对辖区年轻人多、新小区多特点,东江社区创新地推出了“e线”工作法,将社区服务与互联网结合,取得明显成效。通过社区QQ群、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居民对违章搭建、跨门营业、水管爆裂等问题及时上报,社工第一时间处理并反馈,并接受居民监督,有效克服了社区治理在时间空间上的制约和瓶颈。600人的东江社区QQ群,两千余名“粉丝”的社区公众微信平台初具规模,135名由社区居民组成的法律咨询、医疗保健、金融理财等行业“专家”义务为邻居网上答疑,355名在职党员积极参加夜间巡逻、微心愿帮扶、清洁家园、义务献血等服务,营造出“人人为社区、社区创一流”的良好氛围。 此外,东江社区积极为居民提供贴心服务项目。如社工24小时网络在线,社区电话24小时有人接听,午休时间可以到社区办事,社区大厅开设“港湾驿站”,向新入住居民提供“迁户口送礼物”服务。积极探索社区商圈服务,与周边书店、干洗店、面馆、摄影馆、药房等15家商铺达成合作意向,社区居民只要扫一扫就能享受优惠,居民幸福感与日俱增。 短评 培育文明创建的“品质社区”,不仅要有舒适宜居的环境、方便优质的服务,还应有人文化的关怀、家庭式的亲情,让居民群众更有归属感、更有获得感。余姚市的学弄社区、新城市社区、东江社区等正是这其中极具代表性的社区。 社会学家费孝通曾在《乡土中国》针对中国传统社会提出了“熟人社会”的概念,时代车轮驶入现代生活,人们往往同处一个小区,但彼此不熟悉,来往不多,沟通较少。为此,多年来,余姚市用多管齐下的社区治理创新、用多样丰富的文明创建载体,引导居民形成“邻里一家亲、社区一家人”的共识,引领熟人社区回归,任凭时间飞逝,始终保持着熟人社会里的那份信任、关爱与和谐。 从这几个社区身上,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对人本理念、问题导向的始终坚持,对服务群众、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的不懈追求,正是提升社区文明创建品质的初衷。(张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