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滨海城市文化研究院 副院长 朱友君 “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花落宁波之后,能否汇集一大批中高端人才是“宁波制造”能否最终实现领跑的关键。 聚才首要在于聚心。宁波人才政策与资源,与同类城市相比不相伯仲。在此条件下,宁波要想引进、留住中高端人才,软环境尤为重要,必须将传统单一的人力资源扩大为“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科技资本+社会资本+人力资本”的五项资本融合体系,运用宁波已有的社会优势,满足中高端人才的个性化需求,深化市委组织部“妈妈式服务”等人才工作理念,逐步形成“宁波制造”未来人才的专项政策。制造业中高端人才大多是理工科背景出身,再加上部分一线的企业运营高管。笔者专题调研发现,这类人才的内在需求主要集中在他们自己的科研或产业成果能否在宁波顺利实现转化;其家属能否顺利融入宁波生活,为他们解除求学、就业等后顾之忧;他们自己在宁波能否获得参与国际前沿研发的资讯、机会并取得成果;其率领的团队能否获得成长扶持待遇等。 从中不难看出,从住房、薪资、职位等传统需求到内在多方位需求的转变,反映了中高端人才需求的时代变迁。只有较好地满足中高端人才的个性化需求,才能引进、留住他们,共同努力,实现领跑“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 具体来说,打造五项资本的融合体系,可以让国内外中高端人才充分了解宁波的城市性格与创业生态,令其认同“宁波帮”海商文化传统,为其未来在宁波安心、安家打下基础。对于持有其他理念或者生活追求的制造业精英,宁波不妨采取“人才众筹”的思路,项目共赢,好进好出。 另一方面,引进、留住中高端人才,必须加大对“宁波制造”知识产权的保护和运营服务力度,逐步推进“智慧成果”向“智慧财产”转变,通过探索科技成果持股创新机制,增强中高端人才在宁波的主人翁意识。 无论是科研创新还是市场竞争,自主知识产权都是核心优势,而转化效率和转化途径则是实现创新资源商业价值的“钥匙”。在领航“中国制造2025”的进程中,宁波既要助推广大企业和人才大胆创新,勇于进取,积极申报更多更高质量的发明专利,同时也要加速转化科技成果,避免出现“宝藏深山无人识”的现象。特别是还没申请成功或者不便于申请为专利的商业秘密、商业模式、市场数据等,往往是中小制造企业的核心利器。为此,建议宁波借鉴美国、新加坡等地的成功经验,在遵循国内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尝试制订和推广更灵活、更便捷的创新容错制度。通过“智慧财产”的商业规范,解除新兴制造企业与人才团队的后顾之忧。另外,依靠良性的产业生态和有前瞻性的人才,打造一流的创业创新环境,把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制造业精英吸引过来,扩大“宁波制造”的“朋友圈”,为“宁波制造”持续领跑贡献智慧与汗水。 (易鹤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