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殷聪 通讯员宣文 潘玲娜)“‘休眠’个体工商户占用了大量的名称和场地资源,并造成了市场主体数据的虚胖以及行政资源的浪费。”记者昨日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获悉,通过依职权注销机制,我市沥干了市场主体的水分。今年前7个月,我市共清退1.7万户“休眠”个体工商户。 始于2014年的商事制度改革解决了市场主体的入口问题。但随着准入门槛的降低,以及年检验照改年报后,行政吊销退出机制被信用监管取代,市场主体退出机制的滞后性日益凸显。“个体工商户更新速度快,部分个体工商户法律意识淡薄,很少会主动申请注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企业监管处处长徐立敏表示,一些长期无实际经营活动的个体工商户因此占据了大量资源。 今年4月起,我市在慈溪、余姚、鄞州等县(市)区试点开展了个体工商户依职权注销。据了解,本次被列入“清退名单”的主要是连续不年报或查无下落,被标记为经营异常状态超过两年的个体工商户以及因不可抗力导致个体工商户无法经营超过六个月,并被监管部门确定为难以恢复经营的个体工商户。“不过,个体工商户被列入清退名单后并不是没有‘转机’。”徐立敏表示,对于错误注销,个体工商户可申请解除强制注销,经查证属实即可恢复其主体资格。 通过清退“休眠”个体工商户,我市确保了存量市场主体的活跃度。下一步,我市将在总结试点地区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市全面推行依职权注销机制,清退“休眠”的个体工商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