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理论前沿·思与行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9月01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健康+”: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贾让成

  

  城市是人类最主要的聚居地,是人类走向成熟、富足和现代文明的标志。健康是人的第一生存权利,更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对于健康观的认识在不断变化,而快速发展的城市化正全面深刻地影响着健康决定因素,环境污染、交通拥堵、食品安全事故频发、慢性病高发、公共服务相对不足等“城市病”日益突出,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为应对这一挑战,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健康城市”理念,目的在于通过消除“城市病”,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实现城市健康发展。现在,这种全新的“健康城市”发展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全球有4000多个城市加入建设“健康城市”的行列。我国自1993年引进WHO“健康城市”的概念以来,“健康城市”的理念和做法得到了国内不少城市的积极响应。

  习近平总书记在最近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健康基础。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健康城市”建设是新型城市化进程中一种合乎民意的战略选择。虽然宁波尚未正式启动“健康城市”建设,但早已将“健康城市”建设内容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在做,并取得了较好成效。自2004年创建为国家卫生城市,2007年、2013年、2016年分别三次通过复审,于2016年被列为全国首批“健康城市”评价试点。“十三五”时期是宁波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市委、市政府已明确提出要推进“健康宁波”建设。“健康宁波”建设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关系千家万户幸福的系统工程,其有效载体是“建设健康”城市。

  宁波“健康城市”建设的关键环节

  现阶段,宁波“健康城市”建设,其关键环节是要认真贯彻执行全国卫生和健康大会精神,坚持“健康+”理念,以居民多元化、多层次健康需求为引擎,从大健康视野出发,与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相融合。通过人的全生命周期健康决定因素的健康传播,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各个方面突出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理念,坚持政府主导、多部门协同、人人参与,实施“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策略,将“健康优先”理念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深度融合。通过实施“健康+公共政策”“健康+人群”“健康+环境”“健康+社会”“健康+服务”“健康+产业”等一系列“健康+”行动计划,促进“健康+”理念和技术不断辐射与扩散,使健康的所有决定因素扩散到城市建设各个层面,促进居民的健康理念更新换代,促进政府的城市管理方式转型升级,强化“城市病”治理,促进人群、环境、文化、经济、社会服务、政策制度、产业等城市活动要素的健康发展,进而引领“健康城市”建设。

  其中,核心层是医疗卫生服务,如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护理保健、健康保险等;第二层为健康维护与促进,如健康管理、康复保健、医学美容、休闲养生、健康养老、医疗旅游、体育健身等;第三层为健康产业,如健康信息、生物医药、医疗装备和器械、中医中药和健康食品等相关健康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服务。

  “健康+”引领宁波“健康城市”建设的实施路径

  “健康+公共政策”行动计划。围绕建设安全城市、营造健康环境、构建和谐社会、培育健康人群等重点,体现以人为本、健康为先、追求幸福的理念,将健康政策相关内容纳入城市规划、市政建设、道路交通、社会保障等各项公共政策并保障落实。

  “健康+人群”行动计划。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强化“自我健康第一责任人”意识,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视联网、智能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完善智慧健康保障体系,建立健全以孕产妇、婴幼儿、老年人、残疾人和流动人口为重点的健康管理体系,探索完善慢性病人自我管理模式;深入开展全民控制吸烟工程,开展吸烟行为干预,让群众少生病、晚生病或不生病,以充分保障居民生理和心理的健康、社会适应和道德的健康,实现人口均衡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健康+环境”行动计划。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和“低碳宁波”建设,深化“五水共治”;推进农村卫生无害化厕所改造,健全城乡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切实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工程,建立完善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运、分类处置与循环利用机制;积极实施园林绿化建设,使有害环境因素得到有效控制,使生活环境更加宜居,工作、学习环境更加健康安全。

  “健康+社会”行动计划。围绕居民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和健康需求,深入推进“健康细胞”建设工程,开展形式多样、有针对性的健康促进活动;突破城乡二元结构,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社会福利保障体制;完善食品安全责任体系,强化食品安全管理,严厉打击生产经营假冒伪劣食品等违法行为;推进体育等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丰富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严格整治酒驾等交通违法行为,加强校车、危化品运输车、电动车等重点车辆安全监管,不断促进文化、教育、福利、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健康+服务”行动计划。不断健全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全面提升卫生应急能力;完善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推进机制,提升城乡居民公共卫生服务共享水平;加强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建设,重点预防控制好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及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进一步加强精神心理卫生防治网络体系建设,关注市民心理健康;科学规划、调整区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建立健全“区域医联体”,推行契约式家庭医生制服务,引导合理有序就医;引导鼓励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促进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广泛应用;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作用相结合,统筹推进城乡、区域养老资源合理配置,重点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构建全民养老关怀体系。

  “健康+产业”行动计划。充分利用城市山、海、湖、森林、温泉等自然资源优势,建设形成一批特色养生度假区和健康养老服务产业基地,重点在医养结合、智慧养老、护理康复、老年产品、老年旅游等领域培育、壮大一批骨干企业;开发拓展适合老年人的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休闲旅游、健康服务、精神慰藉、法律维权等服务,加强对“候鸟式异地养老”“以房养老”“土地养老”等养老模式的探索;大力发展生命健康产业,支持和鼓励建设集约型生产基地和产业园,推动生物技术药物、化学药物、中药、生物医学工程、医疗器械等新产品和新工艺的开发、产业化和推广应用,提升宁波生命健康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作者为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