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理论前沿·新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9月01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四个自信”的精神底蕴
及其实践价值

  陈正良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对于一个政党来讲,自信是对于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和前途命运,所体现出的一种清醒自觉的主体意识、肯定信念、坚定意志和实践信心。坚持“四个自信”对于我们党牢记初心,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开创中华民族更加辉煌的未来,具有重要的定向引领、精神激励作用和实践指导意义。

  世界社会主义至今已经历了近五百年的发展历史,中国在汲取世界社会主义实践各种经验教训基础上,不僵守教条,坚持改革创新,在20世纪末面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颓势和不利的国际局势,不仅高擎社会主义旗帜不倒,反而使社会主义事业浴火重生,成功地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并在21世纪初的十多年中继续以令人称羡的业绩,向世界实证着社会主义仍然是一条前途广阔的光明正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上无疑是在中国具体实践着的科学社会主义:我们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的实际,在实践中所取得的经验做法及时上升为理论,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理论成果,又以之指导当代中国最新的社会主义实践;还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做法,及时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构成了今天在中国具体实践着的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的整体。其中,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而文化则构成精神根基,四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我们今天强调坚持“四个自信”,不仅是基于现实中仍然存在的一些对社会主义抱有的无知偏见、执念成见、疑惑动摇,要给予应有的厘清辩证和鼓励引导的需要,更主要的是基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主题和任务的自觉认识承担,对历史经验教训的透彻总结领悟,对时代机遇与挑战的清醒判断把握,是基于坚持这一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所内含的对于国家、民族和人民意义的洞悉理解,也是基于中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由衷拥护所带来的信心。最为根本的是,基于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性的信仰坚守。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就是要确立起对中国未来发展方向和前途命运的自信。人类对理想社会发展道路的选择充满艰辛,也充满矛盾与斗争。“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关系一个国家前途命运的道路选择,必须要以最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最有利于国家富强、最有利于大多数人民的利益福祉着眼。近代中国的历史与当代中国的实践已经有力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符合这些根本要求,选得对、走得好,也能够走得通。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就是坚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真理性、正确性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符合中国实际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只有坚持这一理论体系,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中国发展的正确方向;坚持这一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制度优势的自信。虽然这一制度实践上仍存在许多有待继续完善的地方,但迄今为止,其已显示出了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的任何制度不可比拟的优点特点,也显示出了与处在同样起点上的发展中国家选择其它社会制度所不能取得的发展成就的比较优势。这一制度同时还在实践中体现出了自身所具有的强大的自我完善能力,而其所具有的鲜明的中国特色,无疑更构成我们引以为豪的重要理由。

  文化自信则是一个国家、民族或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自身文化发展的坚定信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要进步、要实现奋斗目标,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只有文化才能提供这种共同的理想信念;同时,由于文化可以渗透到生活实践的所有领域,所以其影响可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另外,由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一旦被人们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就获得稳定性、长期性的特质,文化自信一旦树立,其影响不仅深厚而且长远。

  因此,中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确立与持守,意味着当代中国人的价值信仰系统及其表达形式,已提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层面,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以真正植根于中国文化的沃土,并从中不断汲取生命滋养,当代中国人也能真正确立起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作者单位: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宁波大学基地)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