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晓燕 今天是9月1日,新学年开学的日子。这几天,最兴奋也最忙碌的,当数考上大学的新生,一个个忙着收拾行装,告别亲友,兴冲冲去学校报到。除了少数考上本地院校的以外,多数人都要出远门,赶赴学校所在的外地城市。 现在交通发达了,不管是几百里几千里,一般当天即可抵达。比如你考上的是北京的高校,上午或中午乘高铁从宁波出发,约7小时后就能到北京南站;要是搭乘飞机,只需飞2小时左右。 时间倒退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你要去北京读书,就没那么方便了。宁波不能直达北京,得先到上海中转。乘“上海轮船”赴沪的话,通常需12至13小时;乘火车的话,快车约8小时,慢车得12小时左右。12小时的时间,足够现在的高速大巴跑两个来回了。接下来上海至北京,乘直达快车要一日一夜24小时,特快列车也需17个小时。 这样的速度,对于如今已进入高铁时代的人们,定会觉得实在太慢,这也能叫“快车”啊?然而,老宁波却觉得像飞一样快呢。有一句老话这样讲:“人是鸟,呒没翼梢(翅膀)也会飞!”就是指乘火车、乘轮船,像鸟儿一样飞来飞去。旧时宁波河网纵横,人们出行,一个重要的交通工具就是内河航船。这种船一不用油,二不用电,靠的是人力摇橹,正如宁波儿歌所唱的:“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纺棉花,舅舅摘枇杷……”假设外婆住在东钱湖莫枝镇,白天从宁波城里去外婆家,半路上还得歇一夜(晚间航船停航),第二天才能赶到,吃上舅舅摘来的枇杷。你看,这种航船就有介慢。怪不得老宁波感到,相比之下,乘火车、乘轮船简直像是鸟儿展翅翱翔! 时间再穿越到明清时期。假如你是一个书生,要到京城赶考,得走多少日子?你想啊,宁波到北京3000多里,跋山涉水,舟车劳顿,少说也得走一个多月吧。要想快一点,除非你有神行太保戴宗的本领,或者有一匹秦琼骑的四蹄生风的黄骠马。 同样是读书人,现在的大学生负担最重的是昂贵的学费,至于参加高考的花销,因考场设在当地,最多打辆出租车,用不了几个钱。古人正好相反,不愁学费愁路费。老话说“穷文富武”,练武艺得要大把银子大块吃肉,否则怎有洪荒之力舞枪弄棒?而读书只要买几本书,便可自学成才,实在没钱,还可以设法借书来抄。好在古人读的书不多,几本诗云子曰的“圣贤书”便是主要教材,没有什么数理化生地,更没有ABCDE,抄一遍就抄一遍。最让穷秀才为难的是上京赶考的盘缠,从宁波到京城起码要走一个多月,那么要是广东人呢?云南人呢?路上的开销不是要命吗?大家注意到没有,在各种传统的才子佳人戏剧里,经常有“私定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的情节。小姐必定拿出自己的私房钱,赞助囊中羞涩的心上人作路费,嘱其去考状元:“捧出三百两雪花银,赠与公子上京城……”以后的事情大家就都知道了。 社会发展至今,人们早就告别了骑马骑驴、划船推车等旧的出行方式;曾经驰骋天下的绿皮火车光荣谢幕;代之而起的动车高铁,矫似游龙,疾如流星,令全世界赞叹;昔日只供少数人专享的飞机,也已笑迎寻常百姓……中国的交通运输事业插上了科技的翅膀。“人是鸟,呒没翼梢也会飞!”今天,中国人不但能够飞遍神州大地,也正在飞向地球村无数美丽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