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 洲 开学发新书,拿到的教材配套音频又是几盒磁带。“平板电脑都更新好几代了,谁家还留着录音机呢?”开学前夕,一些家长对学校发放配套磁带的做法有些疑惑。根据今年秋季学期的情况来看,我市仍有不少学校的配套音频教材是磁带(8月30日《宁波晚报》)。 在录音机绝迹、复读机难觅、电子播放器大行其道的数字化时代,中小学语文、英语教材配套音频依然由盒式磁带这个老古董担当重任,且历经数十年未能“与时俱进”,令人匪夷所思。 相较于数字音频载体的便捷、环保和高保真等特点,把磁带作为教材配套音频显然已落伍,存在诸多弊端。一是给家长添麻烦,增负担。由于收录机、复读机等早已被市场淘汰,随教材配发的听力磁带很难找到适合的播放器,不少家长只好四处奔波,搜罗市场上难见踪影的录音机或复读机,而使家中现有的电脑、手机、MP3播放器失去用武之地。二是师生在教与学过程中使用不够便利。磁带保存时间短,抗干扰性能差,无论是教师教还是学生学,使用起来都会有诸多不便。三是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据相关调查显示,近90%的学生从来不用配发的磁带学习,配套磁带被闲置废弃,成为摆设。但教材出版和发行部门很少过问,几十年来持续发行,年年更换,从不考虑学校师生的自主选择和循环使用等问题,如果测算由此造成的资源损耗,估计会大得惊人。 从技术上来说,用数字音频替换配套磁带,并无多大困难。但囿于出版部门的经济利益,尽管社会舆论频频呼吁教材配套音频要改变配送方式,在目前教材编写和发行尚处垄断格局的情况下,恐怕难以得到及时而有效的改观。目前,义务教育教科书采用政府埋单的方式免费发放给学生使用,包括配套音频在内的教科书在选择、订购、发行时,均以区域为单位统一组织,在一些地方甚至将权限集中划归省级教育部门,地方和学校很少拥有选择教材的自主权,更遑论学生和家长。 正是由于僵硬死板的垄断式教材发行机制,才使得出版机构有足够的底气可以对学校、家长的意见置若罔闻,在“互联网+”时代依然任由老古董磁带招摇过市。因此,有必要继续推动教材出版、征订的市场竞争,倒逼教材出版机构在配套音频的提供上真正做到“与时俱进”。事实上,已经有地方这么做了。前几天的新闻报道说,新学年开始,上海在初中、高中学段全面试行学生用教材配套音频资料升级工程,取消现行的磁带与课本捆绑配送方式,改为MP3数字音频文件下载方式,涉及学生约58万人。 如此来看,教材发行供给侧改革不仅是需要的,也是可行的。从编写、订购到发行,出版机构和教育主管部门应着力提升教材供给端的质量和效率,使之更贴近学生的消费需求和消费习惯。也只有包括配套音频在内的教材供给实现丰富、多元和可选择,才是对学生、家长和社会需求的最大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