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田园·乡愁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9月07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河贯村 两桥静卧 轻轨飞驰

鄞州芦港村:破茧成蝶欲翩跹

  后塘河上的新桥。(朱军备 摄)
  新建的村文化礼堂。
  村内河道绿化。

  本报记者 朱军备

  通讯员  舒 沁       

  从宁波东门口坐上轨道交通1号线,向西至芦港站下来,就是鄞州高桥镇的芦港村。这个轻轨边上的小村,古桥、运河、寺院,散发着文化光芒;轻轨、公路、新楼,彰显着时代特征。

  迎着夕阳,站在古老的石拱桥上,桥下是千年流淌的后塘河,桥上是飞驰而过的轻轨列车,仿佛置身于时空交汇点上———

  

  芦苇荡漾

  留存江南水乡风韵

  临河而居的芦港村,由芦蓬头、新桥、上施、东周、西周、新宅、半路庵、钟家弄、顾家9个自然村组成。全村3066人,1225户。芦蓬头的西侧有一条通往姚江的排水河流,名为芦蓬港,河上建有一石桥,名为“芦港桥”,村名由此而来。

  “以前,那里芦苇杂生,后塘河里官船、民船来来往往。”73岁的张贤康老人将时光拉回到过去。

  据悉,后塘河属于大运河浙江段的组成部分,横贯芦港村东西,绵延2公里多。这是一条沟通江南经济腹地,河海联运的优良水道,它把传统意义上的陆上贸易线路,通过大运河、海上丝绸之路向海洋延伸。

  有河必有桥。静卧于芦港村后塘河上有两座石拱桥。最早建于南宋咸淳年间的新桥,重建于1619年,迄今已有400年历史。另一座上升永济桥,重建于清朝(1883年),是出宁波西门第三座单孔石拱桥,桥孔内设有纤道。它是现今西塘河上建成时间最晚、形制最健全、建造最精致、保存最完好的一座石拱桥,代表了宁波古代造桥技术的最高水平。

  村内还有一座接待讲寺,建于宋朝,重建于清朝,是天童寺的下院。昔日,从杭州方向来的官船都要经过姚江过大西坝,然后沿着后塘河一路往东,接待讲寺作为接待四方去天童寺的僧人、居士之所,相当于中转码头。中国近代佛教领袖圆瑛法师,曾在此担任主持。

  千百年来,如明镜般清澈平静的运河水,浸润着芦港这个古村落群,孕育了江南水乡底蕴深厚的运河文化、商贾文化和佛教文化。

  地处要冲

  发展迎来良好机遇

  为兴建轨道交通,改建甬梁线,该村共有500余户村民的旧房被拆除,占该村总户数的40%余。目前,安置房已建成,即将交付入住。

  轨道交通将芦港村从近郊村,一下子变成了轻轨线上的一颗明珠,纳入了宁波都市区的怀抱,为今后的大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未搬迁的那些自然村,房屋陈旧、道路狭小、环境极差。村民看到已建成的安置房漂亮精致、环境优美,很是羡慕,要求新村建设的愿望非常强烈。村委会想村民所想、思村民所思,顺应广大村民的意愿,多次召集党员、村民代表研讨,组织村民问卷调查,收集民情民意,在此基础上,制定了《芦港村新村建设拆旧购新实施方案》。随后,丈量评估、协议签订、资金平衡方案等工作也在有序进行中。并多次和上级有关部门沟通,希望将芦港村新村建设项目早日纳入政府的议事日程。

  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下,经区镇村建设工作联席会议2016年度第一次会议审定,芦港村新村建设项目符合《关于开展美丽镇村幸福家园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推进旧村改造新村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文件规定,同意组织实施。

  目前,项目立项、土地申报、规划审批等工作正在按规定报批。让全村村民早日住进新房,过上幸福生活,是本届村委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心愿。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