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近日,多地电信诈骗事件引发广泛关注。电信诈骗之所以容易得手,大量个人信息被肆意买卖是个重要原因,在个别网站,一手的、隔夜的网购订单数据可卖到每条7元以上。 专家认为,应尽快出台个人信息保护相关法律,明确个人隐私数据的边界,明确数据存储、处理、查询、使用的规则,明确数据保护的主体责任,明确数据泄露和滥用的处罚方式等。 据新华社北京9月7日电 记者 许晟 高亢 邵琨 近日,多地电信诈骗事件引发广泛关注。“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电信诈骗之所以容易得手,首先是通过高校、政府平台以及商业活动中的各个环节,大量个人信息被肆意买卖,另一方面是虚假的来电显示号码具有极强的欺骗性。 高校信息泄露严重,企业泄露的个人信息与个人资产结合最紧密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互联网技术发展至今,个人信息特别是身份证号、住址、电话等基础信息,在流动过程中的多个环节均有以不同方式泄露。“我们也许早就成了信息‘透明人’。”一位网络安全专家说。 “个人信息泄露严重的当属高校。”猎豹移动安全专家李铁军说,有些部门和单位自身又因数据管理意识薄弱或数据库安全防范较弱,很容易泄露信息。一旦黑客发现一个漏洞,便可以利用这个漏洞攻击所有同类型网站,造成大面积信息泄露。 企业泄露的个人信息也不可小觑,这些数据与个人资产结合得更紧密。如京东、淘宝等购物平台掌握客户网购订单,中航信等公司掌握航班机票信息,各种手机理财APP拥有个人金融账号等。哪怕只有一条信息被诈骗分子利用成功,都会造成财产损失。 深圳前海征信公司信息安全总监戴鹏飞曾梳理网购订单的4大环节,发现有13种信息泄露的可能,包括商家环节的内部倒卖、病毒攻击、信息被监听,用户环节账号被盗,物流环节被“内鬼”倒卖,电商平台环节的内部倒卖、系统漏洞等。 以“对诈骗是否有帮助”为定价标准,百元以下的生意不屑做 “泄露的个人信息大多用于诈骗。”李铁军说,黑客或内鬼拿到最新数据后,会通过QQ群、论坛等途径倒卖给使用者,或经过掮客注水加工后,倒卖给下游的诈骗者或其他使用者,已经形成了“黑产业链”。 记者向数据倒卖者询价发现,个人信息会以“对诈骗是否有帮助”为标准定价:一手的、隔夜的京东网购订单数据可卖到每条7元以上,但10天后只能卖每条3角钱,“时间久了,货都到客户手里了,就没法行骗了”。 “个人身份证、住址等基础信息最不值钱,有时打包出售的几千万条身份信息,平均一条只需几厘钱。”李铁军说,这些基础信息可以从不同渠道获得,泄露得多,被转卖得也多,很多基础的信息甚至可以在网上搜索到并打包下载。 记者采访发现,低于百元的生意数据倒卖者是不屑做的,“还不够麻烦的”。 侦查技术足以应对诈骗案,关键是多地多部门协作 调查数据显示,仅今年二季度,猎网平台就接到来自全国各地的网络诈骗举报5509起,涉案总金额高达4524.8万元,人均损失8213元。 记者调查发现,大量个人信息被售卖后用于诈骗,受害者损失在百万元、千万元的不在少数,如中国裁判文书网今年3月披露的一宗电信诈骗案中,受害者损失达3800万元。 工信部信息中心工经所所长于佳宁认为,应尽快出台个人信息保护相关法律,明确个人隐私数据的边界,明确数据存储、处理、查询、使用的规则,明确数据保护的主体责任,明确数据泄露和滥用的处罚方式等。 业内人士认为,对于电信诈骗中最常见的虚假来电显示号码应加强监管。据了解,目前,篡改来电显示或虚假电话号码产生的渠道主要包括:一是电信企业开展的语音专线业务对主叫号码未经核验,给不法分子篡改电话号码提供了可乘之机;二是不法分子非法经营VoIP电话并提供改号服务,可以随意设置来电显示号码;三是国际来电中的虚假主叫号码;四是通过伪基站发送短信息并随意设置虚假的发送号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