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四明周刊·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9月09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奇人”吴慈:以收藏延续文脉

  ▲吴慈向记者介绍他的藏品
  ▲甬式架子床
  甬式家具上精美的雕刻
  (周建平 摄)
  ▲船鼓(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汤丹文  

     

  在多数人的心目中,收藏家总是一些有钱、有闲、生活安逸的人。作为宁波甬式家具收藏的大家,吴慈早已名声在外。但记者日前见到吴慈本人时,大大颠覆了当初的想象。

  吴慈的工作室在一处老旧楼房里:过道的水泥墙壁斑驳不堪,室内杂乱地放满了老家具和其他藏品。我想,如果吴慈走在大街上,人们丝毫不会认为他是个收藏家,吴慈也以“江东一布衣”自称。但当他与记者交谈时,却是思维跳跃,中气十足,滔滔不绝地介绍着自己的收藏感悟,以及近乎传奇的收藏人生。

  曾经,甬上一位名士为吴慈的纪实文学作品《阿姆》作序。他这样写道:“吴慈,只能算是农民,然而,他在收藏方面独具慧眼,尤其专攻甬式家具;他写散文,笔法淳朴,感情真挚;他结交文士和僧释,有很不错的艺术鉴赏力;他又有很精明的商业意识,常在人所不经意处能识破商机;可他又粗茶淡饭,力保清贫,坚守隐深而思远的这块角落。”进而,他感叹道:“吴慈,奇人也。”

  那么,让我们回顾一下吴慈这位“奇人”不凡的收藏人生吧!

  人生坎坷

  收藏不走寻常路

  吴慈出生在奉化吴江泾村,做了二十年农民,但祖上却是世代书香。小学时嗜读,先祖与伯父满架珍籍的书房也成了他如饥似渴啃读旧书的地方。

  吴慈的祖父吴振藩是晚清优贡,曾出任温州教谕,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辞职回到吴江村,为乡里复兴东山书院,兴办二等学校,获得当时省朱都督勋章。出身中医世家的祖母王梅凤曾是辛亥革命年间的女村长,还是乡里著名义医。她省吃俭用让四儿四女读书上学。吴慈的父亲吴崇廉在上世纪30年代通过苦读成才,任南京电信部门要职。抗战胜利后尊奉母命辞职回乡成亲,娶了高中学历的上海千金小姐郑赛珠为妻。

  然而,父亲的早逝和天灾之年使吴家陷入窘境。吴慈小学毕业即辍学,14岁干起了农活,担起了家里的重担。吴家的“文脉”虽然自此停顿,但吴慈渴望知识的潜流一直涌动。在那个“问字无师,借书无门”的年代,吴慈靠母亲言传身教懂得人生。

  年轻时,他勤于农作,成了当时公社里的五好社员和优秀拖拉机手。改革开放后,头脑活络的吴慈顺应时代大潮又成为当地模具胶木厂的供销员,后创办电器配件厂,他因此也成为改革开放初期奉化首批万元户之一。

  1985年,吴慈因种种原因放弃继续办厂创业的梦想,辞别故里,进宁波城里讨生活。

  当时,吴慈一家都是农业户口,乡下户口,不能在城里买房。他们只好租住在月湖边的一个小房子里,承包卫士服务社,靠积蓄和做些小生意维持生计。“来宁波,主要想为两个儿子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不能像自己那样只拿小学文凭。”吴慈说。

  举家迁至宁波后,很长一段时间,吴慈处在无所事事状态,生活没有方向。但冥冥之中,书香之家的家风不经意间从某处吹开吴慈沉寂的心灵。那次,亲友赠送了一件精美的民国人物插屏给他,这让他痴迷不已,从此决意以收藏为业,更想藉此让吴家中断的“文脉”重新联接起来。

  不疯魔,不成活。没有多少钱的吴慈搞收藏走的不是“寻常路”。用他的话来说,做了二十年农民,前十年连饭都吃不饱。后做供销跑过三关六码头,早已练就了“耕耘不问收获,成功不必在我”的豁达功夫和过人胆识。他笑说,他收藏的第一件家具就是借钱买入。不独如此,像儿子上学、买房等人生大事,都是借钱而为。

  当年,吴慈曾在镇明路某处民宅发现一张红木拼攒如意纹绳纹高低床,主人家还有红木橱等,声称要买一起买,最低价5万元。那时,吴慈进城不久,买长丰新村的三室一厅才要2万元。见到宝物,他狠下一条心,居然借了五分高利贷,终于得偿所愿。

  不过,吴慈借钱,债主大多是相知、相交、相熟的朋友,况且他也把这“借”看作是一种缘分和友谊的“试金石”。信誉当然更要讲的,那一次,他借了5分高利贷,因按期归还,债主朋友以减息一分嘉奖,也算是个美谈。

  吴慈说,很长一段时间,他的收藏生涯就是在借钱还钱中度过。买房也是如此,像他看到当时长丰新村房价便宜,就借钱先后买了五套。后来,长丰地块升值,他又卖出二套,赚得的差价减轻了他借钱搞收藏的压力。他以“借鸡生蛋”的比喻告诉朋友,有友也因此得利。吴慈投资的魄力可见一斑了。

  痴迷家具

  收藏当作学问做

  吴慈把收藏的重点放在甬式家具上。务农时他经常上山背树,做过解板匠,服侍过木师傅。柴米油盐,柴是第一位的。俗语:“做木匠烧,做泥匠挑”。对木师傅的好感,进而引发了他对家具的钟爱。渐渐地,他更是觉得,家具,特别是精美的古家具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与一般收藏相比,更具有历史和民俗的价值。

  在与记者交谈中,吴慈抑制不住他对甬式家具的着迷和厚爱,特别是那些刻有“甬”“鄞”字样的家具,更是他与人一争高下,志在必得的藏品。他曾写道:“三十余年来,与甬式家具的耳鬓厮磨,终于发现了甬式家具特立独行的印记与文化。”

  他对甬式家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比如,现在“十里红妆”的概念十分流行,而吴慈认为,“十里红妆”为浙东一带女儿出嫁时的嫁妆,家具器物髹成红色主要是为了辟邪,因为它要翻山越岭,乃至过海渡江,使用传统的红色,可使主人心安理得。其实,历史上沉静大方的黑色和清代流行的荸荠色是我国古代家具的主色,“乌衣门第乌衣郎”的“千年皂色”才是甬式家具之主色。这种家具也可称为“先生的家具”。

  他认为,宁波一向富庶,虽然甬式家具用料讲究,所选木头纹理精美,但宁波古代工匠不用本色,官宦之家即使用海南黄檀做家具,也把它漆成黑色,这是何等的豁达与气派!

  吴慈对甬式家具收藏多了,在呵护摩挲之间,便会由表及里,触类旁通,进入深入研究境界,这其中的乐趣非常人可体悟。

  多年来,吴慈总结出宁波能工巧匠制作家具的“十六大技艺”,那就是:“镶嵌”“拼攒”“包圈做”“透雕”“玉璧工”“吉子”“人物纹”文字纹”“仿竹”“凹凸纹”“剑脊线(南宋太师椅)”“全圆”“全方”“薄意雕”“圆雕”“金漆泥金”。他认为,甬式家具是中国最好的家具,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甬式家具的源流上可追溯到唐宋!为了验证这一结论,他将宋石椅复原,让人领略一门三宰相的史氏太师椅的风采。

  多年对古家具的阅读与揣摸,吴慈发现中国古代家具特别是甬式家具有雌雄之分,男女之别。像首饰箱、镜箱、绣桌、提桶、梳妆台、美人榻等等都为古代女子专用。于是。一篇《女式家具》的论文就洋洋问世。他更是考证出,宁波家具独有的朱髹金漆椅,而甬式家具上的龙凤纹与南宋小康王“四明女子尽封王”的传说有关。为此,他发表了甬式家具的《四大渊源》《十二大文化》等文章,解读甬式家具的卯榫文化、胎幼教文化和慈孝文化。“单是家具上骨木镶嵌图案,就包含着慈孝、幼教、农耕、本草、茶叶等内容。”

  吴慈还和儿子吴圣东、吴圣超依据多年收藏实战经验,写就《甬式家具》《骨木丹青》《收藏趣谈》等专著。《古玩鉴赏十八法》2001年出版,入选2002年全国最佳文博参评书目,出版后甚至被盗印了数万册,可见此书在文博圈中的影响。

  坊间传言,吴慈收藏“只买进,不卖出”。记者求证时,吴慈笑说,这也不尽然,好友多次求购,家里揭不开锅的时候也有转让行为。但特别好的东西不会“撒手”。

  记者发现,吴慈收藏的领域较为博杂精深。大到万工轿、千工床,小到油灯、果盘,更有古籍善本、书画、瓷器乃至天珠、陨石等等,都能进入他的“法眼”。

  从1986年至今,吴慈收藏了数千件古家具及各类文玩珍宝,光是老式架子床就有百余张。这些“宝贝”散布在邱隘、天宫庄园、长丰新村、古玩城的库房以及江口陈列馆等处。最近,他与奉化溪口有关部门正在洽谈建设一个专门的甬式家具博物馆。

  现在的吴慈除了拥有甬上收藏鉴赏家的名号外,也成了省作家协会会员、市文博学会会员和市非遗专家组成员。朋友们也恭敬称他为“吴慈老师”。

  传承文脉

  文化报恩身体力行

  虽然采访接触吴慈只有一个上午时间,但吴慈给人的印象是他血脉里永远有一种感恩意识。在送给记者的一本书的扉页上,他写下了“精神文化报恩”这几个字。他记得,在父亲去世、家道中落之时,是母亲去上海替舅妈夜以继日帮佣十六载,才养活了他们六兄妹。他在文章中,也曾多次表达这样的想法:人千万不要急功近利,先要“赚精神”,“赚文化”。

  三十年的收藏人生,也让他对收藏的理解进入了更高层次。他认为,收藏并非是个人行为或定要将藏品购入家中,据为己有才是。“私藏是藏,公藏亦藏也。而收藏的最高境界却是众有即己有,在于研究弘扬,而非囤积!”这些年,吴慈从“物”的收藏转而进入到传统文化的弘扬,文脉的传承,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收”与“藏”。

  十余年来,吴慈四方奔走,呼吁保护奉化千年教育古村———吴江泾以及附近古代凉亭等。

  吴慈的故乡奉化吴江泾村是千年古村,公元880年,唐进士吴子善与内兄银青光禄大夫庄翊忠等来奉化象山港畔避难,以儒学开村,建起的第一座房子便是书院———后人称为“进士草堂”。开村即建学堂,这在村落史上是十分罕见的。至今,吴江泾还留有唐代银杏、石捣臼和旧墙基等遗址。在这个只有500余户人家的小村落,在民国就出了十几名外国留学生,培养出100余名校长、名师。在吴慈和同道人的奔走下,最后,吴江泾如愿入选宁波市第二届历史文化名村———千年教育古村。

  旧时奉化境内各式凉亭无数,在《光绪奉化县志县境全图》中只标注了五个,十字塘凉亭是其中之一。因为当时十字塘是奉化与象山间的航渡码头,客商在十字塘亭内候船。亭子早已废圮,这样重要史迹不应湮灭。吴慈记得,当时亭子有八根石柱,镌有八位重修捐款人的姓名。他与好友陈大甫等一起,终于在草丛中神奇般地找到了古石柱。随后,吴慈从朋友处募集了9万余元,加上阎家村村民捐助4万余元,众人相济耗资13.2万元,在原址重建起了古亭。内亭还设置了书报桌椅,供路人歇脚,供乡人休闲。事后,吴慈还撰写了《十字塘亭碑记》,并请甬上书法家曹厚德先生手书,铭石记之。

  这些年,吴慈在各大报刊撰写了《吴江泾二堂六府弟》《吴江泾的千年守望》《到吴江泾看山听传说》《床·生活及记忆》等文章,也为走马塘、殷家湾、沈师桥等村多次作文,呼吁保护古旧宅第,以梳理古村的文脉,保留古村的乡愁。    

  1901年,吴江泾吴氏始祖吴子善32代孙吴文江编著了《忠义乡志》。乡志记载了当时奉化东部沿海象山港畔一些村庄的名姓的出处和来历,也有诸如“替人纳粮周世怜”“吕家岙孝子”“莫送贝”“望烟楼”等慈孝故事。在吴慈看来,《忠义乡志》等如醇酒酽茶,是值得后人铭记的文化瑰宝,于是他设法出资重新影印数千册分送众人。

  子承父业

  甬式家具后继有人

  这几年,吴慈在收藏方面“散淡”了许多,因为他的两个儿子接上了他的“班”。儿子从小就生活在古家具成堆的环境中,耳濡目染之下,两人不约而同地走上了与父亲一样收藏、制作、传承甬式家具的道路。可以这么说,吴慈以收藏延续家族文脉的想法正在完美实现。现在,小孙子也会帮助揩擦家具,吴慈三代同堂,俨然已成为吴氏收藏家族的“精神领袖”。

  吴慈告诉记者,大儿子吴圣东除收藏外,还开了一家古家具修复制作公司。2008年6月,“甬式家具制作技艺”入选“省级非遗名录”,吴圣东成为宁波市甬式家具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几年前,吴圣东仿制创新的船鼓参展长春博览会,荣获第十一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这是中国民间工艺的最高奖。

  船鼓在以往宁波民间重大庙会活动中是不可缺少的器物,一场庙会的档次,往往以船鼓制作水平的精巧高低作为衡量标准。吴圣东制作的这个船鼓长3.2米,高3.38米,由红木、樟木、黄杨木、牛骨等材料制成,采用了黄杨木雕、朱金木雕、骨雕、金属雕、骨木镶嵌和彩绘玻璃等传统工艺。船头是龙头海水,两边是狮子戏球、鹤鹿长春、龙凤呈祥,船尾是凤戏牡丹,均漆朱贴金,光彩照人。一至八层,每层用252块黄杨木雕花板组成一幅幅画面。除雕刻花鸟虫草、飞禽走兽外,还描绘了古时宁波生活场景以及中国传统戏曲故事。这只船鼓吴圣东带领12个工匠,用了5年时间,方才制作完成。

  小儿子吴圣超更多地承担了传播中国古家具文化的角色。吴圣超大学读的是外语专业,毕业后,他在上海、杭州等地闯荡,后来在慈溪一家进出口公司从事仿古家具的出口业务,也做到了很高的职位,有不菲的收入。2007年,他还是离职回到了宁波,潜心从事甬式古旧家具的收藏、研究以及中国家具文化的对外传播。去年,他应邀在英国伦敦花旗银行总部演讲,传播、弘扬甬式家具文化。

  至今,吴慈的收藏家族已成功注册“瑞芝阁”“悟慈”“千年皂色”“南国世家”等多个品牌。吴慈说,让更多人“穿红帮服装,享甬式家具”,让宁波“以甬式家具为文化为纽带,联结海内外宁波帮”,这是他的心愿。他说,他期待甬式家具有朝一日能成为宁波的又一张文化名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