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四明周刊·阅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9月09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浪漫之都的文学色彩

———读《流浪巴黎的世界文豪》有感

  傅晓慧

  

  法国巴黎在现代人的眼中,是花都、浪漫之都、艺术文化之都,是有着巴黎圣母院、凡尔赛宫、埃菲尔铁塔、凯旋门这些名胜古迹的历史之都。法国16世纪人文主义思想家蒙田曾说过:“巴黎是世上最高贵的装饰品之一”。

  其实稍稍追溯一下这座城市的历史,会发现它也曾历尽劫波。1844年8月的某一天,巴黎差点化为灰烬。之后又被革命者蹂躏,在巴黎公社的大火中经受历练,无数辉煌的建筑物坍塌于斯。但巴黎终究还是保存下了它的勇气和风采,那些曾经在此流连忘返的作家们也因它的文化熏染而成为世界文豪。而从另一角度审视,作家们的生花妙笔同样成就了巴黎的文学性。前面提到的巴黎圣母院,就曾是法国浪漫主义大家维克多·雨果笔下的同名经典小说。还有凡尔赛宫里那些王侯将相之间的恩恩怨怨,真如大仲马笔下的历史小说那样跌宕离奇、诡谲难测吗?我们知道,大仲马的小说是当不得信史来读的,可这并不妨碍全世界的读者对他作品的推崇和喜爱。

  在巴黎街头那些看上去貌不惊人的小酒馆、小旅店、小书坊里面,诞生过无数享誉世界的文学名著。在福楼拜、普鲁斯特、乔伊斯的笔下,巴黎也屡屡成为作品的独特背景,令他们的小说莫名就增添了一份浪漫色彩,以至于巴黎本身也变成了“罗曼蒂克”的代名词。但从一个普通人到一位世界文豪的转变之途充满艰辛和曲折,这本《流浪巴黎的世界文豪》所讲述的,就是那些最终名登世界文豪榜的作家曾经在巴黎的落魄生涯,展现他们名不见经传时的种种努力和挣扎。读者会发现:文豪们的真实经历其实并不比他们笔下波澜起伏的故事来得逊色。

  19世纪至20世纪,巴黎有幸迎来了一大批逗留或居住于此的文学家,后来,关于他们的奇闻趣事成了巴黎人津津乐道的话题。那些故事往往很小,但大多妙趣横生,让人能于管窥蠡测中探究大作家们特有的个性和经历。少年维克多·雨果的偶像弗朗索瓦-勒内·德·夏多布里昂是于1786年来到巴黎的,当时很难叫人看出这个腼腆至极的18岁青年以后会在文学上有什么惊人造诣。后来夏多布里昂用作品征服了巴黎,在经历了一番文学的(包括政治上的)显赫之后,他最终归于宁静,将自己的《墓畔回忆录》等佳作献给了巴黎和世界;总是以“米兰人”自居的司汤达因政治取向不容于自己的祖国而流亡巴黎,尽管书中形容他“心死如灰”,但司汤达还没消沉到放弃写作。1830年,他达到了自己事业的巅峰期,创作出了《红与黑》;巴尔扎克来到巴黎后,打算用两年时间来证明自己的写作才华,可当他把关于克伦威尔的第一部书稿拿出手时,法兰西公学院的教授弗朗索瓦·昂德里厄却说:“该书作者,除了写作,干啥都行!”这兜头而来的一盆凉水没能浇灭巴尔扎克的写作自信,接下来的《比拉格的女继承人》等书不仅让他获得了丰厚稿酬,也证明了他的选择没错;少年老成的维克多·雨果年纪轻轻就成了世人公认的文坛领袖,当这位大作家历经19年的流亡生涯,再度回来时,整个巴黎为他欢呼喝彩。雨果在生前就已是大师级的作家,1881年,他居所所在地的巴黎德埃洛大道改名为雨果大道。读者给他写信,只要在信封上写:“致维克多·雨果先生,在与其同名的路上,巴黎”就可以了;还有从瑞士来到巴黎的17岁少年布莱兹·桑德拉尔,从美国远道而来的亨利·米勒,是在塞纳河畔结为挚友的。有一次桑德拉尔请米勒吃饭,当时身无分文的米勒居然一下子吃下了4公斤馅饼和几升的红酒,看来好朋友之间还真是不用见外。

  “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海明威曾经这样深情款款地在作品中表达了对巴黎生活的依恋。巴黎不仅成就了文豪们的事业,其实也完整了他们的人生。一座城和一个人,有时候就有这样的微妙关系。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