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宸 酷热笼罩大地的那段时间里,我总会习惯性地于忙碌间隙走到办公室玻璃窗前,抬头看蓝天,看流云,看红日西沉,看晚霞映空,却迟迟等不来一场酣畅淋漓的秋雨。有时候,偶尔发现有一朵积雨云在天边悠闲地漂浮,却也只是那样冷静地酝酿着。远近的人群、建筑、风物,都因缺少充沛的水分而有些躁动不安。我只希望有一场不需要缠绵,但一定清新的秋雨来舒展这个世界里悠长夏季的沉闷,并预告秋季的真正来临。 其实,从“立秋”开始,秋天就已悄悄地蜷缩在我们周围的某个角落里,期待着一声自然的号令。那号令对成天奔波劳碌的人们来说也许显得过于隐秘。况且,四季的界限从来就不似楚河汉界那般分明、清晰。我意识到那用气温来衡量季节,判别季节的自然观念其实不甚准确。比如,我们总约定俗成般地以为:春是暖的,夏是热的,秋是凉的,冬是寒的。殊不知,花开鸟鸣的春日偶尔也会有个火力十足的太阳临空照耀;风静蝉噪的酷暑天里,你若低头,也不难发现地面有焦黄的叶片;而当日历被一一翻过,我们深信不疑地认为季节已经步入秋天后,忽有几日,又迫不得已地需要开空调来降温;当然,寒冷冬日不也有分外明媚的阳光,照得人浑身都暖洋洋的么?那一刻,真是疑惑,空气分明已充满了春的气息……大自然是善于伪装的,聪明的人类虽然懂得节气和历法,可万物的奥秘永远探究不尽。像今年的这个立秋,我就是在一片浑然不觉中度过的,那时的我也许正在抱怨着总也疏解不散的暑气,和从天地间渗透到人心路的蒸腾感吧。 但初秋还是荡漾在清风中来到此间。我喜欢秋,秋的美丽、深邃、沉稳、丰富都是独一无二的。屈原说:“袅袅兮秋风”,诗人的情感富有无限浪漫,所以连无形的风也有了女子袅袅婷婷的韵致。“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本是个少有闲暇关注春花秋月、夏草冬雪的人,可竟也被秋风起时的种种景物牵动了他帝王的情肠。王维的“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无疑深富禅意,且秉承了苏轼所说“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的一贯风格。杜甫《秋兴八首》中写秋的句子更是意境旷远,描画出了山水的缅邈和浩荡:“翟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此句非杜甫这样多感流离漂泊的诗人不能写来。前面的句子都好,到底不及初唐大才子王勃锦绣彩笔一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佳句,若借用金庸先生的话来说,乃:“此句一出,谁与争锋!”了。 初秋的美,不张扬,不喧闹,不浓墨重彩,不汪洋恣肆。有什么比初秋之月更莹白润洁呢?清辉如潮水流泻,直到千里万里。这时,落叶尚未离枝,见不到秋意深沉时的萧瑟和孤漫,时令的花草开始一点点露头,向着天,看它渐空,渐阔,渐远,渐蓝。水面的荷叶不再是亭亭净植的昂扬姿态,可它伴着秋水,如许静美。若恰巧下了一场淅沥的雨,就符了黛玉最喜的那句李义山的诗:“留得残荷听雨声”。当然,能客观写秋天的人是气象学家,文人写秋,总不免弥漫起主观情调。也正是他们,总愿意把最真诚的情和爱融进那一季的色彩中,这才有了美丽篇章中这一季节的绚丽烂漫与变化无穷!林语堂先生一点不讳言自己对秋的偏爱,他说:“在四时中,我于秋是有偏爱的,所以不妨说说。秋是代表成熟,对于春天之明媚娇艳,夏日之茂密浓深,都是过来人,不足为奇了,所以其色淡,叶多黄,有古色苍茏之慨,不单以葱翠争荣了。这是我所谓秋的意味。大概我所爱的不是晚秋,是初秋,那时暄气初消,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也未陷入懔烈萧瑟气态,这是最值得赏乐的……这就是庄子所谓‘正得秋而万宝成’的结实意义。” 人到了秋天,也会起变化。夏日里,你我总要比平素烦躁易怒,既想发脾气,又努力在耐心或修养的强制下保持心平气和。而一旦到秋,仿佛是被大自然教导了一番似的。思考问题越发通透、长远。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更愿意宽容、温和,不再苦苦纠结,耿耿琢磨。我以为那是秋的魅力深入到人心了,是自然中无形的力量感化了我们其实原本就柔软的心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