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2015年,宁波发展质量指数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以2013年为基准100分来比较,2014年和2015年的宁波发展质量指数分别为104.24分和111.77分,年均增长5.72%。 |
|
经济发展质量三大方面的贡献率 |
|
社会发展质量三大方面的贡献率 |
|
城乡发展质量三大方面的贡献率 |
|
生态发展质量两大方面的贡献率 |
|
政府服务质量三大方面的贡献率 |
昨天,宁波引领全国之先,在同类城市中率先发布经济社会发展质量评价报告。 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从注重“速度体量”向注重“提质增效”转变。当前质量概念已从传统有形产品的“小质量”转向涵盖宏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质量”。 为全面客观反映宁波发展质量,打造城市全面发展与品质跃升的“指挥棒”,2015年起,宁波市质量强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开展宁波发展质量第三方评价工作。 根据《关于质量引领内涵发展全面建设“质优宁波”的实施意见》(﹝2014﹞91号)要求,宁波发展质量评价立足经济、社会、生态、城乡、政府服务五个领域,构建“1+2”基本架构:“1”是宁波发展质量综合评价,包括5个维度、36个基础指标;“2”是由“1”延伸出的两个专题评价,即城市创新创业活力和居民生活质量评价,以反映城市发展质量提升的长期源动力和根本立足点。 本报今起对宁波市和各县(市)区发展质量作全面解读。 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提升 2013年至2015年,宁波在经济发展领域的提升明显,年均增长11.38%,高于城市整体发展质量的增速。其中,创新动力是经济发展质量指数提升的关键,总贡献率超过86%。 在创新动力方面,近三年,宁波万人拥有发明专利量年均增长53.68%,2015年发明专利授权总量为5412件,为副省级城市中等水平。宁波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由2013年的2.21%上升到2015年的2.41%。 在结构优化方面,宁波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015年达到45.24%,年均提高0.8%。 在发展效益方面,我市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GDP近三年来发展较为稳定,2015年,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5.7万元/人,人均GDP突破15000美元,处于副省级城市前列。 专家点睛 在经济发展领域,宁波产业结构调整任重道远,要围绕重点产业与关键技术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加强创新型初创企业、创新型高成长企业和创新型领军企业梯度培育。对接“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国家战略部署,重点发展高端装备、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产业,重新确立绿色石化、清洁能源、汽车制造、时尚纺织服装和家用电器等优势产业的市场地位,培育发展一批新兴产业和高端服务业。 社会发展质量保持稳定 2013年至2015年,宁波社会发展质量水平基本稳定。其中,社会事业对社会发展质量指数提升的总贡献率高达148.69%;完善社会安全保障将是宁波未来社会治理的主要工作之一。 在社会事业发展方面,宁波近年来加快社会福利设施建设,百名老人养老机构床位数、人均公共文体设施面积分别增长5.9%和5.0%。教育总投入从2013年的148.48亿元上升到2015年的190.68亿元,市级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处于副省级城市的中等水平。 在社会安全管理方面,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持续降低,每万人刑事案件立案数略有上升,面向本地生产的食品药品抽检合格率保持稳定水平,2015年为98.29%。 在人口可持续发展方面,劳动适龄人口比重由2013年的88.24%下降到了2015年的81.06%,老龄化问题逐步凸显;大专以上学历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略有上升,由2013年的6.21%提高到2015年的6.29%,但比较而言,人才素质结构调整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专家点睛 在社会发展领域,宁波面临着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下降、老龄化凸显和社会治安管理等问题。下一步要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优先导向,提供广覆盖、多层次、有质量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创新社会治理,加强高危行业生产监管、仓储安全监管,实施最严格的食品药品质量追溯制度,强化社会公共安全保障。健全利益表达、利益协调、利益保护机制,积极发展社会组织,增强社区服务功能。 城乡发展质量再上台阶 2013年至2015年,宁波城乡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年均增长4.51%。其中,资源合理配置对城乡发展质量指数的拉动作用比较明显,总贡献率达到57.27%;城市功能完善的贡献率为34.77%。宁波城乡二元结构转化贡献率为7.96%。 在结构转化方面,宁波常住人口城镇化率2015年达到71.1%,与“十二五”期末全省65.8%的水平相比,宁波人口的城市化程度较高。2015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852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469元,处于副省级城市前列,反映了城乡居民收入分配趋于均衡。 在城市功能建设方面,2015年,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运营车辆9.89辆,年均增长9.2%;乘坐地铁出行人次数3775.7万人次。公共交通体系的完善提高了居民出行的便利性。建成区排水管道密度小幅增长,每平方公里的管道里程从2013年的16.57公里增加到2015年的16.76公里。 在城乡资源配置方面,智慧城市建设成效明显。2015年,千人国际互联网用户数达到498.4户,年均增加65.9户,互联网城域出口带宽达到2930G,全市光网覆盖扩大至334万户,覆盖所有行政村,“i-Ningbo”无线网络基本实现县级及以上中心城区公共场所和区域广泛覆盖和免费开放。 专家点睛 在城乡发展领域,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初建成效,但需进一步促进城乡优质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配置和城市功能建设完善。下一步要继续统筹城乡规划,突出新型城镇化引领带动和美丽乡村建设。完善城区功能建设,以景观建设、城市形象和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完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地下管网改造,推进海绵城市和智慧城市建设,促进城区水网、绿网和慢性网三网融合,优化社区生活服务设施布局,推动城区的品质提升。 生态发展质量不断改善 2013年至2015年,宁波生态发展质量指数提升明显,年均增长5.47%。其中,环境质量改善总贡献率达69.38%,体现了宁波近年来的环境治理成效;资源节约的贡献率为30.62%,体现了在节能减排上的投入力度在逐步加大。 在资源利用方面,宁波万元GDP能耗量和用水量近三年分别减少了0.04吨标准煤和2.36吨水,对资源节约得分的贡献率达到92.94%,说明资源利用效率逐步提高。2015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38.8%,其中,建成区总面积增长7.1%,建成区绿化总面积增长8.6%。 在环境质量方面,宁波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由2013年的454984吨下降到2015年的327532吨,年均降低15.15%。地表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共上升7.5%,2015年达到66.25%。PM2.5从2014年的46?g/m3下降到2015年的45?g/m3。宁波全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在全国同类城市中位居前列。 专家点睛 在生态发展领域,环境质量改善明显,但作为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坚持污染治理和节能减排是长期工作。要继续强化环境治理,重点对高能耗行业进行整治,持续改进空气质量和水环境质量。筑牢生态安全。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功能区布局,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强对重要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永续利用。 政府服务质量稳步提高 2013年至2015年,政府服务质量指数稳步上升,年均增长5.37%。其中,政府服务能力总贡献率达113.75%。 在服务能力方面,2015年宁波人均公共财政收入达到12861.34元,相比2013年增长24.3%,居于副省级城市前列。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支出占预算支出的比重由2013年的1.42%提高到2015年的2.13%,体现了运用市场化力量提供公共服务的意识逐步增强。 在服务规范方面,宁波的行政服务中心审批办结率由93.38%提高到96.02%。在全国政府网站建设绩效的第三方评价中,宁波2015年得分为63.8分,相比较2013年提高了16.5分,体现了宁波在信息公开、在线服务、服务体验创新等方面逐年改善。 专家点睛 在政府服务领域,财政收入增加强化政府服务能力,行政服务审批效率提升,引进市场化专业服务能力意识增强,但需要进一步提升网络服务能力和提高公众满意度。下一步一是要继续提高服务效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四张清单一张网”建设,依法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环节、层级,缩短审批时限,提高服务效率。二是规范服务行为。推进行政执法全流程标准化改革,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提升执法规范化水平。三是推进互联网+电子政务建设。完善全市统一的互联网政务数据服务平台,实施行政审批“一站式”网上办理,注重新媒体工具运用,提升公众对服务的便利度、体验感。 注:贡献率(%)=(某一维度增量/总增量)×100%,比如2014年创新动力的贡献率是由创新动力的得分增量除以经济发展质量的得分增量。当经济发展质量的得分增量为正,而创新动力的得分增量为负时,则贡献率为负。总贡献率是拿2015的得分与2013年基准年比较形成。 注: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城镇常住人口/总常住人口 文字:张正伟 图:李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