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制图 丁安 |
本报记者 龚哲明 编者按 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6月下旬市委通过了关于补短板创优势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意见,吹响了开启“十三五”转型发展的集结号。9月2日,市政协举行“找短板补短板,我为宁波‘十三五’规划落实建一言”论坛,组织政协委员积极建言献策,助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 “补短板”既是宁波落实中央五大发展理念和省委“八八战略”的具体实践,也是宁波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好示范区”的有效手段,更是宁波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的重要抓手。 市政协委员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认真梳理找短板,建言献策补短板,为“十三五”规划落实发表真知灼见,贡献智慧力量。 关键词 发展智能经济 【观点】 明确重点方向加快推进,尽快形成具有宁波特色的智能经济发展路径。 【背景】 智能经济是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核心经济形态。宁波是我国智慧城市的先行者和实践者,今年又率先成为“中国制造2025”战略首个示范城市,发展智能经济基础扎实、潜力巨大。但是,与先进城市相比,我市智能经济发展还存在三块“短板”:一是全市对产业协调、资源配置、规划布局等方面的统筹力度不够,扶持政策、扶持对象和资金渠道不够完善,对新产业新产品的动态监测也相对缺乏;二是我市智能经济核心产业基础相对薄弱、拥有核心技术产品少、龙头企业标杆企业缺乏,在智能技术应用、制造模式上的创新投入和意识不足;三是智能制造平台集成能力有待提升,智能制造应用深度不够。 【声音】 市政协委员黄晁建议,要重点发展自主高端智能装备、特色优势领域智能产品、智能无人系统、各类特色智能服务等四大产业,形成经济发展比较优势。要支持企业、科研院所、高校、产业联盟等牵头组建智能经济行业创新中心,与中科院、工程院等“国家队”及世界500强企业战略协作,提升现有各类平台,共建智能经济领域研究机构。要集中攻克神经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智能传感技术、语言智能技术等一批前沿智能技术,抢占智能经济发展制高点。要培育智能经济集聚区和特色小镇,构建智能经济发展新空间。要培育宁波特色的智能经济龙头骨干企业和行业,推动示范应用引领工程,营造智能经济发展新模式。 市政协委员池逊建议,要以互联网思维统领产业转型发展,培育智能监测、远程诊断管理、全产业链追溯等工业互联网应用。要组建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研发联盟,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和力量,打造智能产品产业群。要建设智能工厂雏形,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应用大数据技术提升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产品营销及服务等环节的智能决策水平和经营效率。要加快培育发展新业态和新模式,加快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推进两化融合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 培育创业创新精神 【观点】 弘扬积极向上的企业家精神,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造良好的创业创新生态圈。 打造宁波特色的“众创空间”示范工程,建立起完整创业创新生态系统。 【背景】 积极向上的企业家精神,是支撑宁波制造业蓬勃发展的强大动力。我市一大批品牌和产品在国内甚至在国际上叫响,背后凝聚了一代企业家的智慧和汗水。他们身上所展现的企业家精神,成为宁波制造的“精气神”,是支撑起宁波制造的“脊梁”。但是,目前也有一些企业经营者对经济发展缺乏信心,在发展战略上趋向保守,个别企业经营者在困难面前比较消极。从企业经营者整体情形分析来看,主要存在四块“短板”,一是创新协作精神不足;二是社会责任感不强;三是工匠精神欠缺;四是知识能力难适应新常态。 从鼓励“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角度来考量,我市存在创业创新的“草根”活力有待激发、众创空间良莠不齐且资源分散等“短板”。 【声音】 宁海县政协副主席潘红月建议,要优化服务,切实解决企业在融资、用地、用工等方面难题,减轻企业负担,提振企业经营者信心。要强化执法,打击企业恶意逃债行为和产品仿制侵权行为,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要实施企业经营者素质提升工程,激发企业家勇于创新、敢于担当、专注实业的精神。要不断树立优秀企业家先进典型,用榜样的力量滋养企业家精神,营造鼓励创新、允许试错、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 市政协委员童文俊建议,要搭建大众创业创新开放式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发挥政府对众创空间的组织、引导和支持职能,为大众创业创新提供良好保障和有力支撑。要推进区县众创空间的差异化和专业化发展,形成区域特色和优势。要正确处理传统孵化器与众创空间的关系,加快形成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等功能多样的科技创新载体体系。要重视互联网众创空间平台的搭建,在创意、人脉、资源等方面互联互通,为创业者及投资者快速、准确地提供各种创业创新服务。要建立起包括知名大企业、高校院所、新型创业服务器、创业金融、创业文化等在内的完整创业创新生态系统,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关键词 强化人才保障 【观点】 大学是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名片、核心竞争力之一。“十三五”期间,我市要加快高等教育现代化,提高高等教育竞争力,使之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基本匹配,为我市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 企业是人才引进中发展性政策的实施主体,也是政府人才政策的落脚点。要引导企业立足长远发展,建立创新驱动型人才战略,积极引进、储备高端人才,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高等教育虽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数量上形成一定规模,但整体水平与城市定位还不匹配,存在诸多“短板”。 一是高水平大学建设还比较薄弱,至今尚无“985工程”、“211工程”高校,缺少高水平理工类或科技型大学;二是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模不足,在校研究生和大学生规模与同类城市相比有明显差距;三是高端人才难集聚,全市14所高校高端人才加起来还不如一所浙江大学;四是高水平科研成果原创能力还比较弱,每年我市高校教师能够申请到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数量不多。 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县域经济是我市经济的特色和优势。但在人才引进上,大部分民营企业乐于引进技术型人才、实用性人才,对微笑曲线两端的高端人才不够重视,致使企业内部领军型、创新型人才依然紧缺,中高级管理人才、科技研发人才依然偏少。 【声音】 市政协委员赵夏娟建议,要启动高水平大学建设工程,实施一流学科专业建设,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推进特色学院建设,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要加大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引进、培养力度,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培养,完善教师培养体系,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增强高校软实力。要深化与名校大院合作,共建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形成多元投入机制,提升高校整体实力。 市政协特邀人士杨松建议,要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企业人才战略帮扶工程和创新型人才样板工程,引导企业建立创新驱动型人才战略。要制定人才薪酬待遇参照标准,设立企业人才平衡基金和创新突破奖,鼓励企业完善投资人才政策措施。要培育市场主体、完善市场功能、强化人才管理,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人才运作机制。 关键词 提升城乡建设管理水平 【观点】 坚持高水平规划、高水准设计、高效能管理,以城乡发展规划引领推动城乡转型发展。 立足宁波资源禀赋和城市特色,着眼于提升城市品质和生态环境,多管齐下,综合施策,着力做好“水城”文章。 培育社会组织,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吸引居民主动参与社会自治。 坚持城乡协调发展理念,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加快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推动我市更高水平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努力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 【背景】 城乡发展规划作为指导城乡建设管理的重要公共政策,具有严肃性和权威性。但是,现实中有些地方规划意识不强,遇到具体项目与规划冲突时就频繁调整规划,不是按规划办事,而变成了规划按办事需要而变化,严重损害了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宁波历来是一个旖旎、富足的江南水乡。“东方大港、时尚水都”,作为对外宣传的名片传颂海内外。然而,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目前宁波水资源总量不足、城乡水道封闭割绝、水污染防治形势严峻,已经渐失“水乡”风姿。 社区管理实行居民自治。但目前社区管理行政化趋势未根本逆转,社区行政管理工作任务依然繁重,公益性社会组织培育缓慢,社区服务条件、水平有限,对年轻居民的吸引力越来越小。 城乡二元体制机制依然存在,我市美丽乡村建设面临着建设资金少、重建设轻管理、重点轻面、缺少长效机制等“短板”。 【声音】 市政协委员陈早挺建议,要以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为契机,加强战略谋划,部署实施核心景观、形象品质、文化特色、基础设施、民生服务、生态环境六大提升专项规划,积极发挥规划在提升城市品质中的引领作用,塑造宁波独一无二、印象深刻的城市特质,创造宜居环境。要顺应绿色发展理念,强化全市域空间管控、城市设计管控、城市空间安全管控,发挥规划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中的刚性控制作用。要立足协调统筹定位,推进“多规融合”,加快构筑统一的市域空间规划体系。要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执行城乡发展规划,确需调整规划必须按照法定程序进行,真正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 市政协委员张健建议,要重视宁波建设国际时尚“水城”的顶层设计,从营造水乡风貌、打造城市景观、改善城乡水系、集约利用资源和提升人文环境等角度,搞好城乡水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使城市发展与水乡特色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最大限度地发挥水乡资源的综合功效。要做好宁波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总体规划,以及水污染防治、污水处理设施布局、水生态治理等子规划,形成综合性的水资源开发和水环境保护的规划体系。要抓住“五水共治”契机,从治标转向治本,重点抓好城乡河网体系的联通成网、河道污染物的治理和水生态建设,合理布局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倡导节约集约用水,推进水污染防治综合治理。要从规划引领入手,充分发挥地方党政部门强有力的统筹协调能力,做好群众工作,有效规避“邻避”效应。 市政协委员王伟霞建议,要深化社区工作准入制,减少社区管理行政色彩。要积极鼓励经济实体、高校学生参与培育社会组织,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发展壮大社会组织,发挥社会组织在社区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推行社区直选基层民主模式,实行社区民主自治,并经常利用大数据收集社区居民对社区管理的合理建议,吸引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管理。 市政协委员吴霞建议,要按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的要求,切实转变发展理念,加快推进全域城乡一体化,力争建成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要强化规划引领,坚持“让乡村回归乡村”,把“环境整治、特色突出”作为主要方向,充分考虑农民的生产生活需求,实施“一村一品”,避免将城市社区规划设计简单地照搬照套到农村,针对不同村庄特色和历史沿革,研究不同村庄建设的标准体系、整治重点和特色定位,推进农村生态美丽、生产发展、文化进步,吸引城市人口回归农村、反哺农村,逐步消除城乡差别。要加大美丽乡村建设投入,一方面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另一方面切实加大政府投入,特别是加强农村环境整治财政预算安排。要从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持的需要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长效制度和对策,制定完善美丽乡村建设长效机制,推动我市建设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这一个又一个声音,来自于市政协委员深入“一线”后的调研、对比考证后的思索,给人深深启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