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吉晶 厉晓杭
张 昊 王 岚
这注定是一个难忘的中秋———
台风“莫兰蒂”“马勒卡”接踵而至,没有给人喘息的机会。“莫兰蒂”给甬城带来倾盆暴雨,全市平均面雨量237毫米,为全省最大,其中15日单日面雨量达到179毫米,雨强达到30年一遇。
风、雨、潮罕见“三碰头”,加上假期、开渔节,防台形势复杂。
这注定是一个有特殊意义的中秋———
时间就是生命,灾情就是命令。
12日,防汛、气象、水文、海洋等部门便打响台风防御战,科学研判、及时预警;汛情发生后,全市上下同心、军地联动,奏响防汛防台、抢险救灾的大合唱。
无数人主动放弃休假,坚守岗位,在风雨中度过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
运筹帷幄,蕴含防台智慧
中秋之夜,本应花好月圆人团圆,可甬城上空,犹如撕裂了一道口子,暴雨如注,丝毫没有停歇的迹象。
短短21个小时,“莫兰蒂”就完成从强热带风暴到超强台风的“三级跳”。它以强台风级别登陆,成为今年登陆我国大陆的最强台风。
未雨绸缪,闻“风”而动。
14日,市委、市政府下发紧急通知,对防台工作进行全面部署。
可秋台风行踪诡异,尤其是降雨量,更是难以预测。
市气象局专家说,“莫兰蒂”虽不在我市登陆,但其饱含水汽的云团给我市带来强降雨。据市水文站实测,甬江流域降雨量达到253毫米,超过4年前造成惨重损失的“海葵”台风。
降水大大超过预判,出乎意料。
15日夜,全城风雨交加。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灯火通明。市防指领导彻夜坐镇指挥中心,紧急视频连线县(市)区,强调“宁听骂声,不听哭声,做好危险地带人员转移”。
水利、水文专家组24小时投身于分析、研判和调度,密切监视强台风变化和雨、水、风、潮情动态,及时发布洪水、大潮预报预警信息,为及时应对争取宝贵时间。
台风来临前,全市大中型水库蓄水量降至79%。然而,“莫兰蒂”裹挟暴雨,导致大中型水库水位迅猛上涨。水放还是不放,放多少,什么时候放,摆在面前的棘手问题,考验着防汛专家和决策者的智慧和能力,分析水库河网承洪能力,会商未来降雨趋势,研判洪潮错峰时间,一个个技术方案、预案均容不得半点差错;
江河洪水和城市内涝风险预测系统、沿海潮位预报系统……由市防指近年来攻关研发、国内领先的洪水预报“神器”,也发挥了作用,精准预报江河和平原河网水位,为防洪调度和应急处置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城区防汛办,会议室两个大型电子显示屏实时显示着高清摄像头传回的城区水情、涝情。指挥人员根据汇集的数据,不断发出应急处置指令。
雪上加霜的是,超强台风“莫兰蒂”带来的洪水还未消退,强台风“马勒卡”又穷追猛赶,一步步向我省东南沿海逼近。17日12时,市防指及时将防汛应急响应转入防台应急响应,警报再次拉响。
形势变得错综复杂,防御任务异常艰巨!
市防指针对不同区域部署落实不同防范措施,按台风影响程度,梯次安排防风与防雨、海上与陆域、平原与山区等不同的防御重点。
召开防台会商会、技术专家会、紧急视频会10余次,下发紧急通知和防御指令13个,及时调整应急响应3次……数字背后,蕴含科学防台的智慧。
面对第16号台风可能带来的叠加降雨和重复灾害,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代市长唐一军强调,念好“避、排、抢”三字诀,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始终作为最高和首要目标。这是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最好诠释。
“‘双台风’接踵影响,持续时间之长,这在宁波防台历史上实属罕见。”市防指办副主任周则凯如是说。
降雨总量超过去年的“杜鹃”和“灿鸿”,但灾情明显减轻、经济损失明显减少。全市水库无一垮坝,标准海塘和重要堤防无一决口,全市没有因台风洪水造成人员死亡和失踪,实现了“不死人,少伤人,少损失”的总目标。
宁波防台又续写了新的传奇。
风雨兼程,架起“生命之舟”
洪水来袭,部分农田房屋受淹、人员被困、道路塌方、电力设施故障……险情灾情不断。
风雨中,广大党员干部放弃休假,靠前指挥,第一时间投入防汛防台救灾之中。
15日20时到16日8时,整整一个通宵,北仑区霞浦街道的走亲连心微信群消息始终没有间断过,共上传了近300条图、文、视频信息。人员转移、积水排除、清理路障……党员干部身处一线,发现问题都通过微信群进行“网上现场办公”。一条条准确的信息,一张张一线的图片,小小的微信平台,展露了党员干部的大义担当。
涝情一日不除,队伍一日不散,力量一日不减。面对城区发生的局部内涝,城管、水利、公安、交通、电力等部门通力合作,尽最大努力排水、抢修,迅速落实各项防范措施,确保城市正常运行。节日期间,城区供水、供气、供热、通信、公共交通基本正常运行。
中心城区还先后投入7000多名环卫工人,100余辆道路冲洗车、垃圾清运车加强作业,做到受淹道路水退即冲即扫即清,小区内垃圾收集和非积水路段道路保洁基本正常。
把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连日来,农林、海洋渔业、水利等部门派出技术人员,深入一线指导农户恢复灾后生产。
风雨中,宁波消防官兵闻警即动、火线驰援。那暗夜里闪耀的橙色身影,让群众倍感温暖。
16日凌晨3时,鄞州消防大队接到报警,朱韩村被洪水围困,积水最深处达2米,并有老人、小孩、妇女20人被困。接警后,大队官兵立即出动,用消防艇开道,带上绳子、救生衣进入村庄,找到被困人员。随后,官兵背着老人、抱着小孩,与村民“绑”在一起,手拉手进行疏散。凌晨5时20分,大队官兵成功将被困的20人转移至安全区域。
一幕幕感人场景,被媒体记者记录了下来。他们的事迹,先后被中央、省市级媒体报道。
风雨中,哪里有险情、有困难,志愿者的身影就出现在哪里。志愿精神始终坚守。
宁波81890志愿服务中心及时上传志愿需求,线上线下齐头并进,搭建起一座沟通受灾群众和爱心人士的信息桥梁。
大雨滂沱而至,奉化的何美蓉工作室志愿者如探路者一般察看水情;在受淹严重的鄞州洞桥沙港村,是四明户外救援队队员的臂膀把危急中的群众转移出来;在被雨水浸泡的街道,是北仑百灵鸟公益组织的志愿者弯腰站在积水里,清理堵塞下水道的垃圾;海曙区段塘街道丽景社区孤寡、独居和行动不便的老人较多,社区部分党员志愿者主动来到居委会,揽下了买菜送饭的任务……无私奉献的志愿力量,汇聚成“爱心宁波”最温暖的底色。
民生工程,释放显性效益
千年古村姜山走马塘地处东江沿线,台风影响过程中出现了积水,但很快退去。“与往年相比,村民家中进水明显减少,农田受淹面积下降近八成。”村干部陈贤国说,村内的积水,基本上是短时间强降水造成的。
地势低、逢大雨必涝的姜山镇茅山、朝阳一带村庄,此次积水不深,让不少人感到意外。
这其中,已建或在建的水利工程功不可没。作为甬江防洪工程重要的组成部分,东江堤防加固工程鄞州段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随着工程推进,其防洪功能正逐步显现。
“菲特”台风重创我市,不少人仍然记忆犹新。随着“五水共治”“治水强基”等重大项目建设,我市防洪减灾工作全面提速。“上蓄、外挡、中疏、下排”的防洪治涝工程体系基本构建并发挥系统效益。5年来,我市累计水利投资高达378亿元。
得益于姚江干堤慈城段全线建成投入使用,位于姚江边的慈城半浦村、洪陈村、虹星村等,村内基本无积水。村干部徐国平说,往年遇强降雨,姚江河水倒灌,村庄经常受淹,今年,台汛前刚投用的水利工程在防汛排涝中立了大功。
沿江强排泵站,也有效缓解了城区内涝,提高了河网排水效率。继五大应急泵站后,水利部门规划实施了新一批强排闸泵工程,并于去年率先启动一闸三泵建设,其中三泵包括印洪碶、段塘碶和大石碶,都位于老城区。
市三江河道管理局副局长王吉勇介绍,一闸三泵水下工程建设已抢在主汛期前完成,加上已建成的应急泵站,中心城区泵站总排水量提高到每秒180立方米。“每小时能排水65万立方米,相当于中心城区半天的用水量。”
从15日到19日8时,中心城区5座泵站连续运行84小时,累计强排涝水2165万立方米,其中,尚处于施工期临时运行的3个强排泵站累计强排1161万立方米,有效降低了城区内河水位,减轻了城区内涝。
数据显示,姚江干流,“莫兰蒂”超警戒水位历时比去年“杜鹃”减少3至7小时;在西坞、黄古林、姜山、慈城、骆驼桥等主要平原地区,“莫兰蒂”超警戒水位历时比“杜鹃”缩短6至23小时。
除了水利工程,巨灾保险正成为甬城防灾减灾的稳定器。17日上午8时,当全市平均面雨量达到180毫米的巨灾保险理赔条件时,我市及时启动巨灾保险理赔,民政、保监指导保险机构等相关部门全力开展查勘、定损和理赔工作。截至19日,全市共受理10个县(市)区、506个村(社区)报损,报告损失户数超过3.43万户,预计救助理赔金额超过2000万元。
在台风灾害救助中,公共巨灾保险又一次发挥了民生保障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