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发 |
核心提示 今年是我国开展城市“无车日”活动的第九个年头。“无车日”的目的不是消灭汽车文明,而是让人、车、环境在科技进步、自律意识和新兴消费理念的共同作用下,更加和谐、可持续地发展。如今,无论是单车共享还是汽车共享,共享经济展现出的洪荒之力,正在冲击以私家车为主体的汽车社会旧有消费理念和格局。专家表示,政府和市场通常是资源配置的两大主体,共享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政府参与配合。政府治理最终的落脚点,是在鼓励创新的同时要求依法合规。 据新华社北京9月22日电 记者 叶健 丁静 周琳 商意盈 张漫子 毛思倩 9月22日,是世界无车日。随着汽车的普及,“开车堵、停车难、尾气脏”已成为现代大城市的顽疾。“无车日”的设立,折射了现代人对汽车社会种种弊端的反思。近几年,随着顺风车逐步开始普及,共享单车、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蓬勃兴起,下好共享大棋被视为缓解汽车社会顽疾的一剂良方。 短途出行,真的可以选择“无车” 大城市中,对于长途出行,汽车也许不可或缺;但对于5公里左右的短途出行,汽车绝非必需品。然而实际情况是,大城市汽车出行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短途出行。 数据显示,上海每日出行人数逾5000万人次,平均公里数是6.9公里,其中接近一半少于5公里。 第五次北京城市交通综合调查显示,出行距离5公里以内的短距离出行占出行总量的52.9%。在短距离出行中,小汽车出行比例为12.4%。 那么,对于短途出行,我们还有哪些选择?自行车自然是热门选择。北京市民吴海燕看中自行车的出行效率,“从家到单位乘坐公交车需要15分钟至20分钟,还会因为堵车而耽搁,但骑车只要5分钟。” 共享单车,最近成为城市短途出行的新宠。各种共享单车在微信朋友圈抢足了风头,包括摩拜单车、OFO单车、享骑出行等。靠着物联网技术带来的便捷,共享单车业务量在一线城市出现爆发式增长。 面对汽车占地多、污染大、使用效率低的问题,共享单车是不错的解决方案。按照规划,摩拜单车年内在上海的布局或超过10万辆,共享单车使用率越高,对土地节约、碳排放和污染控制的贡献就越大。 共享经济也不仅局限于共享单车的发展,新能源车分时租赁也是不错的选择。 共享经济也包括网约车、顺风车等新模式。通过汽车共享出行,一方面可以提升车辆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也减少了上路汽车数量。滴滴出行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独自驾车上下班的比例高达57%,以每天1亿辆估算,会有4000多万辆私家车的车主愿意以拼车或搭车的方式出行。 绿色出行,不能只让汽车“受宠” 大城市中,要想做大共享经济和绿色出行,真正达到“无车”仍方便的境界确实很难。一个重要原因是很多城市在道路资源规划上对汽车足够友好,而对共享经济和绿色出行则关爱不足。 例如,在国内很多大城市骑自行车都是件闹心的事。记者骑行发现,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自行车道建设仍存在不足,一些大马路上根本没有自行车道,只能下来推行或者绕行。即使现有的一些自行车道,通行情况也不乐观。记者在上海采访发现,不少自行车道是“断头路”,经常骑到半路,自行车道就没了,或者突然变成公交专用道,既不科学也不安全。 自行车道被汽车占用的情况也很普遍,有些自行车道简直成了停车专用道。此外,自行车道数据共享也是个问题。记者实测发现,利用一些电子地图骑行功能导航,有时也会被危险地引导到禁止骑行的机动车道上去。 令人欣慰的是,一些城市已经开始着手改善自行车出行生态。北京市前不久规划了第一条“自行车高速路”,今年将建设500公里自行车专用道,预计到2020年自行车专用道会达到3000公里。 “一方面通过彩色铺装等措施改善慢行系统,保障自行车、行人的路权,另一方面结合区域的综合治理,形成区域联通、联网成片的规模效应。”北京市交通委路政局副局长侯小明说。目前,金融街、三里河等区域已经完成彩色铺装,二环辅路的慢行系统改造即将完成。 日前,杭州《城市公共自行车服务点设置管理规范》批准发布,将于10月1日起实施。该规范作为国内首部城市公共自行车服务点设置管理地方标准,固化了公共自行车服务点新建、扩建、配建、迁建、拆除流程,旨在促进公共自行车服务规范化和标准化运行。 下好共享大棋,政府之手应发力 在世界范围,共享经济都被视为未来缓解大城市交通拥堵的一剂良方。 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认为,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共享经济的效率明显提高。“人口量这么大,出行领域消费理念如果能实现从买到租的飞跃,就可以降低保有量,提高服务量,最终实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预计在这一领域未来十年会出现指数级增长。” 专家介绍,截至2015年全球已有近100个城市加入城市共享计划,提供多种共享网络,将交通、住房、个人资产以及技能等资源在网络上实现共享,借以重塑城市空间、创造就业机会、提高交通效率。 共享经济作为新生事物,难免带来争议和治理难题。上海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建设委员会主任孙建平认为,共享经济模式给传统观念和传统管理模式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因此,作为政府部门,需对其抱有适度宽容,认真思考其可行性,评估其风险是否在可承受范围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