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9月23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官”到底要理啥“旧账”

  罗浩声

  

  云南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小三日前在全省新任村“两委”负责人示范培训班开班式上说,新官理旧账,反映正确的政绩观。新上任的领导,不仅要接过权力,也要接下问题,以不怕难、不怕乱的态度去迎接任务、解决问题(9月19日《人民日报》)。

  “新官不理旧账”是老话题了,社会广为关注的这一现象,也不光局限于村官这个层面。前些年,《人民日报》曾陆陆续续发过不少这方面的评论。眼下旧事重提,一方面可能是因为集中换届之年,有大批的“新官”已经或即将走马上任,需要给他们再提个醒、打打“预防针”。另一方面,也说明“新官不理旧账”问题,在从严治党、严格问责的今天,仍有存在的土壤和空间,需要引起有关方面进一步的关注和重视。那么,治理这个“常见病”“老毛病”,当务之急是什么呢?我以为,还是要先搞清楚“新官”要理的“旧账”,到底是些什么“账”。

  从狭义的角度看,“新官”要理的“旧账”,无非是前任欠下的债务。这方面的问题,过去媒体时有曝光。比较典型的,像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前,有些财力相对薄弱地方的部门、乡镇、村领导,为了接待好上级领导,也为了满足自身的口腹之欲,长年累月在外面胡吃海喝,吃了饭也不买单,嘴巴一抹走人,在酒店留下一堆的白条。一旦主事的干部调离,这些白条要兑现起来,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作为债主的饭店老板,屡屡要债不成,最后只好求助媒体。这样的“旧账”,媒体曝光之后,有了舆论的倒逼,一般很快能够得到偿还和解决。

  与类似的“吃喝账”不同,近年来不少主政一方的“新官”,无法回避的、更为棘手的“旧账”,是前任、前前任为了出形象、出政绩留下的巨大财政“窟窿”。有的地方动辄上百亿元甚至上千亿元的政府负债,像一座座大山、一个个包袱,搬不走、绕不开、甩不掉,压得刚上马的“新官”们喘不过气来。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如何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政府财力刚性支出增多、财政收支矛盾更加突出的背景下,多还旧债、少欠新债,同时还要保障基本建设和社会的正常运转,对“新官”们而言,无疑是执政能力水平的一大考验。

  新官理旧账的“账”,如果仅仅局限于前任留下的那些有形债务,这“账”算得未免还是简单了点。从更广义的角度看,一个地方的“旧账”,其实涵盖了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方面面。比如,有的地方过去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增长,使得生态系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破坏,这样的“环境账”要不要还?比如,有的地方忽视经济的转型升级,长期靠低小散、高能耗的企业“撑门面”,坐失发展良机和动力,区域地位“江河日下”,这样的“发展账”要不要还?比如,有的地方监督机制弱化、官场生态恶化,为官不为成常态,官员贪污腐败问题层出不穷,这样的“廉政账”要不要还?比如,有的地方群众反映诉求的渠道不畅,干群关系紧张,社会矛盾突出,这样的“稳定账”要不要还?如此等等,这些“账”,需要“新官”们一笔笔地盘点。只有把“家底”搞清了,把“账”理清了,执政才有基础,才有底气。

  现实中,与“新官不理旧账”这个痼疾相对应的,还有颇为流行的“新官上任三把火”之说。应该说,“新官”上任了,无论是“三把火”,还是“几把火”,只要符合人民群众的期待,只要有利于地方发展,只要有利于风气的整肃,该“烧”的还是要及时“烧”、果断“烧”,也没什么好避讳的。只不过,“烧三把火”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理旧账”。某种程度上,从“理旧账”入手,烧好“三把火”,很可能还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