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经济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9月27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瑞孚集团:

持续创新成就“单打冠军”

  图为瑞孚集团梳子生产车间。 (单玉紫枫 吕红辉 摄)

  本报记者 单玉紫枫 通讯员  姚珏

  

  几年前,《福布斯》通过数据收集分析和实地考察,梳理了8000余家中国中小企业的成长轨迹,最终得出结论:中小企业无业可守,不进则退,持续创新能力让其中一部分脱颖而出。

  这样的“定律”,同样适用于宁波瑞孚集团。

  1999年,瑞孚集团从5台二手注塑机和一个废弃厂房起家;2009年,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发梳研发、制造和出口企业,实现“全球每10把头梳,5把出自瑞孚”;2012年,年出口额首次实现超1亿美元。“今年前8个月,已经实现出口额1.6亿美元,年底有望达到2.3亿美元,提前实现公司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瑞孚集团董事长陈奇伟信心满满。

  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瑞孚集团却能“独善其身”,以每年近20%的速度飞速发展,在寒冬中稳步挺进,从小梳子里做出了“创新大文章”。

  回首创业之初,陈奇伟说,当时走的是传统的OEM贴牌生产路线,虽然一直发展比较顺利,但他认定如果不能自主研发,企业只有死路一条。2005年,瑞孚集团开始组建了30多人的新产品研发团队,每年投入资金超过500万元,用新产品引导客户、引导市场。这一步棋直接奠定了企业在行业内的领先地位。

  2007年10月,瑞孚集团提出“关于发梳生产线技改项目”计划,投入1500万元,将3000万把发梳的年产能一举提高到了7000万把。此计划被列为江北区重点技术改造项目。

  随后,为了提高产能和降低一线工人的工作强度,瑞孚集团花重金进行技改,推进“机器换人”战略,“能实施机械的环节全部实现机械化,不能实施机械化的环节要想办法实现机械化”。

  如今,瑞孚集团的注塑环节全部采用了机械臂,实现了从一对一到一对三的跨越,即一名操作员工可以同时操作三台注塑机;植毛机从人工植毛实现电脑植毛,而后在电脑植毛的基础上又引进了打孔和植毛,成倍提高生产率……“这样的例子瑞孚比比皆是。”陈奇伟说。

  创新不仅体现在瑞孚集团产品技术的研发上。“每一个员工提出来的新想法和新思路都会得到尊重,即使是新员工提出的建议、质疑,也会得到公司高层的采纳或回复。”陈奇伟的话掷地有声。

  目前,瑞孚集团已有120人的团队专业从事研发和技术革新工作,已拥有国内外专利90多项。瑞孚集团业务也从梳子拓展到美容用品、浴卫用品等个人及家庭护理用品,在香港、加拿大、英国、墨西哥、美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自己的海外营销中心,并与一些国际知名品牌及大型连锁超市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自有国际品牌在海外广受消费者的青睐,产品远销美、亚、非等地,如:Raffini,Quotarmax,Major,Passage,Nature Zone等。

  对于未来,“梳子大王”的心思开始“活络”起来。

  “梳子是一个很小的行业,业内上亿元规模的企业放眼全国寥寥无几。我们不求比别人厉害多少,但求每天进步百分之一。”陈奇伟说,“现在,头梳板块只占集团整体业务的三四成,下一步我们还将重点发展婴童用品及家具两大板块。目前,婴童用品的年产值已达3000万美元。”据悉,2007年瑞孚集团收购了英国百年婴儿用品品牌GRIPTIGHT,并成立了宁波隆威婴儿用品有限公司,通过内外销“两条腿”走路,创建了可可萌等知名品牌。

  “我相信只要坚持创新,婴童板块也将大有可为。”陈奇伟说。

  点评

  瑞孚集团制造发梳十几年,从贴牌加工开始到自主研发、自创品牌,从依靠少数几个客户到自建境外营销网络,从简陋设备到智能装备,成为全球最大的发梳制造商,一把小小发梳做到年出口额超过2亿美元,着实让人敬佩。我市外贸企业只有依靠研发创新和科技投入,创建自主品牌和境外营销网络,才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获得持续发展。

  (宁波市商务委对外贸易管理处处长 魏仁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