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是陆上丝绸之路上的“明珠”,戈壁沙漠,驼铃叮咚,商旅络绎不绝。 一个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波澜壮阔,汽笛阵阵,商船如织如梭。 库车和宁波,都曾因开放的心态和文化的交融,成为当地发展的对外窗口,在历史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只是,时过境迁,漫漫历史长河给了两个城市不同的发展路径,呈现出一个粗犷热情,一个低调务实的城市性格。 5年前,因为对口支援,库车和宁波有了历史的交集,有了密切的交流,有了思想的碰撞。一批又一批的宁波援疆干部人才,努力帮另一个城市补上“短板”,追上信息化时代快速发展的步伐,让各族同胞共同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获得感”,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不是“穷亲戚”,而是“一家人”。这一刻,穿过大漠的风沙和江南的微雨,两地建立了跨越万里的深情厚谊,面向未来共同携手,抓住“一带一路”建设机遇,期待“丝绸之路”穿越千年的延续。 本报记者 唐慧卿 黄合 王巍 “过去,我总觉得宁波人是‘精明’的;直到接触了才发现,他们特别‘务实’,是真心诚意把我们当‘一家人’!”在大漠深处筚路蓝缕所打造的绿洲,新疆建设兵团一师十四团政委蒋欣道出了自己的肺腑之言。 从最东头到最西头,跨越的不仅仅是经度时差,也不仅仅是千山万水。来自宁波的援疆干部人才,沿着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轨迹,一路撒播着来自改革前沿之地的思想火种,完成内心关于安邦富民、民族团结的“使命之旅”。 “这个决定,你下得太草率!”2015年,当宁波大学附属医院的毛红霞主动报名援疆时,一向对她工作百般支持的丈夫,第一次翻了脸,就连已成家立业的儿子也苦苦劝说,太远,太累,不要去,不许提。 这样的挣扎,每个宁波的援疆人都经历过。孩子上学需要照顾,老人看病需要关怀,爱人在家需要关心,工作事业需要兼顾———放下手头的一切赶赴万里之外的戈壁,独自忍受远离家乡的孤独,这并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责任在肩,忠诚在心。面对着急需人才、急需技术、急需开放的南疆之地,宁波的援疆干部最终背上行囊,迎着茫茫戈壁初升的太阳,一路向西;送教育,送技术,送科学,送文化,送项目,在大漠深处种下了“希望之花”,孕育着这颗沙漠“明珠”再创传奇的美好心愿。 217国道方圆400公里唯一的水冲式厕所、阿克苏地区最大的双语教育培训基地、南疆最好的新农村建设“样本”、南疆最好的传染病医院、南疆最大规模批发贸易中心、新疆首家面向三农的村镇银行、新疆第一座农村文化礼堂…… 无论是在茫茫戈壁,还是在风景醉人的绿洲;无论是在偏远封闭的乡村,还是在资源丰富的城镇,宁波的援疆干部一步一个脚印,留下了自己的坚实足迹。大到地区的发展规划、项目的引入落地、民生的改善落实,小到农户新家门口的瓷砖、维语教师培训的课程、“甬甜5号”推广的销路,大大小小的事,都经过了援疆干部的“精心打磨”。 晚上9时,宁波市援疆指挥部3楼还是灯火通明———对于34名援疆干部人才而言,晚上开会,周末开会,是在库车生活的常态,至少每周一次,有时甚至会开到凌晨。 “援疆干部人才毕竟来自宁波,对新疆民俗文化、社会环境的认识可能存在‘短板’。连夜开会,也是希望能够将来自上级的决策要求,第一时间加已传达贯彻,让援疆工作更贴肉,更有效。”指挥部指挥长、党委书记费伟华说。 在会议室里,张贴着库车县第四幼儿园2016年建设进度计划表,外墙保温施工、卫生间防水试验……近30项细化任务不仅排定了“时间表”,甚至精确到了天。 这是宁波援疆指挥部带来的“交钥匙”模式的项目,解决的就是学前教育这个最为根本性的民生问题,也倾注了宁波援疆干部们的心血:前期的规划设计,是宁波知名的规划设计师到这里亲自丈量设计的;项目的施工,是宁波干部一点一点去盯的;师资的引进,也是宁波幼儿园进行结对培训的。 教育,是在播种未来。9月初,库车县第四幼儿园顺利开园,成为整个南疆地区最好的一家幼儿园,寄托了当地党委政府对于双语教育的美好希冀。今年,宁波援建的库车双语教师培训中心,即将完成1140名青年维吾尔族教师的双语培训,打造一批思想更为开放的教师人才。 “虽说是苦了自己,但效果看得见!”指挥部副指挥长罗绍东自豪地向记者介绍,经过近年来的“智力援疆”,来自东海之滨创业创新的春风,吹到了天山脚下、塔里木河畔———农户们开始尝试农家乐搞乡村旅游,愿意小微贷款进行家庭式创业,相信科学的力量改良农产品的品种,努力学习电子商务将自家的农产品销售到更遥远的地方…… 据统计,自从宁波援疆指挥部成立以来,先后选派援疆干部人才106人,其中党政干部30人,技术人才76人;援助项目85个,援助资金超过15.77亿元,为库车带来了看得见的“获得感”。低调务实的援疆干部,也得到了维吾尔族同胞的交口称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