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要新一轮经济转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表示,当前经济持续下行有需求不足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需求已经发生变化,而供给跟不上需求变化。当前经济运行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供需错配,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供需结构错配,矛盾主要在供给侧。因此,再简单用过去扩大投资办法来化解供需矛盾,投资的边际效应就会明显递减。再用老办法稳增长,不仅投资效率会继续下降,债务杠杆会继续攀升,还将增大金融风险发生的概率,也难以从根本上扭转经济短暂回升后继续下行的态势。 未来经济运行仍面临诸多挑战。其一,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是杠杆率攀升;其二,房地产和金融资产有泡沫风险;其三,结构性失业问题进一步凸显;其四,南北经济分化明显加剧。新一轮转型需要在提升产业链和全要素生产率的主旋律上,以体制改革为条件,以经济增长方式从数量型增长转向质量型增长为标志,从高速增长转向高效增长,从规模速度型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增长。 新一轮转型的一条主线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前推进供给侧改革,三项任务最为迫切:其一是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去除落后产能和僵尸企业;其二是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其三是着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推进简政放权、国有企业改革,激活生产要素,实现优化再配置。 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 中央党校副教育长兼哲学教研部主任韩庆祥指出,现代化过程首要是结构转型过程。“结构转型”是把握当代中国发展“现实逻辑”的逻辑起点,推进结构转型,就要进一步发挥市场和社会的作用,出现“力量转移”。今天,我国的市场力量、社会力量相对增大,就是这种力量转移的写照。 市场力量、社会力量增大带来了“财富生产”,随之而来就是“财富分配”。分配背后的实质是利益,分配之必然展开的逻辑,是“利益博弈”。思想的背后是利益,利益往往是用思想表达的,这种利益博弈,因法治、德治、治理没有完全跟进而带来某种“思想分化”。中国共产党人要解决思想分化,首先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凝聚共识”。 推进当代中国发展的整体转型升级,“现代治理”能力是关键。由此,党中央积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现代治理的主要手段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其首要目的是解决思想分化、凝聚共识、顺利推进当代中国整体转型升级,这些都可归为“建构秩序”,即建构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良性秩序,当前党中央正致力于建构这种良性秩序,如提出的公平正义、建设法治中国、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数字普惠金融 是互联网金融发展方向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表示,“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明确了当前以及未来较长的一段时期内,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主基调是规范发展。而规范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要有序开展数字普惠金融的创新。 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既是顺应数字化时代的客观要求,也是解决普惠金融现实难题的重要手段。发展数字普惠金融:一要普及数字普惠金融新理念;二要注重发挥数字技术的创新优势;三要加强数字普惠金融风险治理;四是要构建良好的数字普惠金融生态环境。 防范风险是金融业永恒的主题。在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创新的同时,要建立法律约束、行政监管、行业自律、企业内控、社会监督有机结合的风险治理体系。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利用数字技术改进普惠金融监管的流程和能力,可考虑建立针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区域试点、产品试验、压力测试等创新管理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