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9版:新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9月29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传统孝文化的
价值重释

  韩美群           

  

  传统家庭孝道并不是一种封闭的文化形态,而是一种具有开放性和扩展性的伦理道德规范。具体来说,作为家庭伦理的孝道思想,从调节家庭、家族关系开始,向外推衍而成为社会伦理规范和国家政治规范,完成了从私德向公德的伦理转换。如果说作为私德之孝主要规范的是亲子伦理关系,那么上升为公德的孝,如对四海兄弟的孝悌思想,对国家的孝忠思想、孝廉思想等等,主要规范和协调的便是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关系,对于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与促进国家统一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在家国同构的传统社会,由于受到宗法制度、封建专制集权等多重影响,孝文化“孝忠道一”传统中还存在一些亟待摒弃的消极因素。例如,在“三纲”的伦理关系中,“君臣体系”“父子体系”和“夫妻体系”都被专制统治者追求的功利性所取代,演变成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孝文化的权威意识和等级特征逐渐强化,“父为子纲”“君为臣纲”的尊卑等级森严,父权、君权至高无上,等级化、权威化趋势日益增强,严重扭曲了人性,扼杀了平等的价值观念。

  从伦理道德与政治规范的视角来看,传统孝文化虽然曾走向极端化,甚至被异化和畸形化,但是,其在维系人心、稳定社会价值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哪怕在今天,其对于培塑和谐思维、构建和谐社会、推行和谐世界理念等等,都将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一方面要结合时代特征和时代精神,重新认识孝文化,赋予传统孝文化以新的内涵,促使其创新和转化;另一方面要结合民族特征和现代人文精神,重新审视和批判继承传统孝文化,促使其去极端化、去封建化、去等级化、去愚昧化,建构新型孝文化。

  “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是儒家学说的理论核心。以此为逻辑起点,经过推衍和演化,逐步发展为中华文化的核心。“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中庸·第二十章》)何谓“亲亲”?“亲亲,仁也。”(《孟子·尽心上》)简单地说,“亲亲”即爱父母,是原生意义的“孝”,亦就是“仁”。根据以上理解,可以看出“孝”与“仁”同宗同源。

  具体而言,“孝”是“仁”的出发点和基础,亦是仁爱伦理的最低底线或第一伦理原则;而“仁”是“孝”的扩展,亦是“孝”的核心理念与文化精神。从价值内涵上看,孝仁文化具有三层内蕴。一是孝悌,为行仁开源;二是仁爱,为达道立本;三是守道,尊重自然规律,尊爱万物法则。

  孝仁文化的三层内涵层层推衍,由己及人,由人及物,最终上升为一种自觉的文化精神,在中华浩瀚的文化长河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作为中华文化的总体性把握,孝仁并不是一般性地停留在人们的主观情感上,而是广泛渗透到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中,成为个体生存和社会运行的主导文化模式。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来源:光明日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