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0版:茶座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9月29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户口的昨日今时

  陈鸣达            

  

  近日,市政府宣布,从9月30日起全市范围内取消“农业”“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消息传来,城乡反响平静。然而,在我的心中却激起一阵涟漪。想起倘若母亲在世,她老人家将会发出怎样的感叹呵! 

  户口的本意指住户与人口,与一个人的地位身份、荣辱贵贱没有关联。然而,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制度下,户口对人生影响巨大。最初确定一家一户“农业”或“非农业”户口,根据是居住在农村还是城镇,是从事农业生产还是非农业生产。这样定本来也没有什么,问题的关键是,一旦确定终身不变,子子孙孙世代延续。也就是说“农业”户口的子孙永远是“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的子孙永远是“非农业”户口。而且,农与非农泾渭分明,很难逾越;差距之大,天地之别。有人形象比喻前者是“农门”,后者是“龙门”;前者穿草鞋,后者穿皮鞋。 

  世世代代居住在农村的母亲,对住公房、吃商品粮、拿工资的城里客人,总是带着十分羡慕的眼光。同时萌生出希望自己的儿女也能走出农村进入城市,成为“非农”人口的梦想。农转非难,难于上青天。那时的农村人若想农转非,唯有读书、当兵、嫁人三条路可走,但真正成功者寥寥。母亲为了把梦想变成现实,自己省吃俭用,把6个子女全都送进了学校。在重男轻女、文盲相当普遍的年代,母亲力排众议,将家养生猪卖掉做学费,使大姐顺利读完初中,考入宁波卫生学校,毕业后从事医务工作,成为我家第一个吃商品粮的非农业人口。母亲又先后将我和二弟送入军营,兄弟俩经部队锻炼入党提干,转业地方党政机关工作,也成为非农业人口。在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一家有三人农转非,全村300多户,独此一家。母亲的脸上从此有了笑意,走路腰杆也直多了。但她不满足,当她发现与小女儿一起去城里做裁缝的侄女找了一个城市青年工人时,执意要女儿找一个城里人。妹妹自作主张,找了一个农村青年,气得母亲几天不讲话,多次责骂妹妹“没出息”。直到后来妹妹在村里办起了鞋帽加工厂,生意做得红红火火,母亲对妹妹的态度才发生转变。 

  时间进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壁垒有所松动。农转非的途径除了老三条外,又出现了新三条:一是征地拆迁农转非。改革开放带来大开发、大发展,农民的土地被大量征用。失地农民无地可种,部分农民被吸纳到企业,身份也由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二是花钱购买农转非。一些地方政府打着缴纳城市建设配套费的旗号,把非农户口作为商品标价出卖。而一些先富起来的农村人想尝尝做城里人的滋味,最主要是的为了子女能在城里的学校读书,于是花钱购买被称之为“蓝印户口”的非农户籍。三是购房落户农转非。有的地方政府为了刺激房地产市场,推进城镇化发展,专门出台购房奖励政策,凡购房者均可在城镇落户,农业户口可以转为非农业户口。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随着城乡交流与交融,城乡一体化初露端倪,农与非农的差距日益缩小。有的地方甚至出现倒挂,农业户口的福利待遇超过非农业户口的福利待遇。如不少城中村、城郊村在城市建设中获得巨大利益,有的村集体资产数十亿,村民年年有分红,福利待遇远远高于一般城镇非农居民。笔者曾亲见一位爷爷为孙子大学毕业后不能落户农村而到处告状。原来,孙子上大学时将户口从村里迁出,毕业后回到当地。村里因土地及其他集体资产收入,每年每人有万元可分红,故要求将孙子的户口迁回村里。村里以只有农转非,没有非转农,迁出者一律不得回迁为由拒绝落户。由老爷爷告状联想起以前有人为了农转非,不惜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甚至行贿受贿、以权谋私、以身试法的情景,真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之感。 

  市政府决定取消农业户口,是时势所趋,水到渠成。此举为消灭城乡差别、工农差距,实现城乡平等、城乡一体,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倘若老母亲在世,我相信,她一定无悔于当初为儿女农转非付出的辛劳,一定会为今日取消农业户口而感到由衷的高兴。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