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帅 26日凌晨,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眼科值班医生黄玉宜被急诊呼叫器吵醒。但让她哭笑不得的是,“急诊病人”竟然是一只猫。黄玉宜告诉对方,六医院不能给动物看病。可对方称,宠物医院关门了,猫眼睛跟人的眼睛差不多,为啥猫主人能看?在黄玉宜的再三解释下,女子才抱着猫离开(9月28日《成都商报》)。 这种“急诊笑话”绝非孤例。深夜,有人到急诊看痘痘,有人睡不着到急诊开安眠药……媒体报道过的类似案例不少,很多就医者不清楚医院“急诊”的功能,导致“急诊不急”现象具有普遍性。 上海电视台“新闻透视”栏目曾关注这种现象,并制作了系列专题节目《急诊室调查:“急诊不急”成尴尬》,从中可以看出,到急诊就诊的病人至少三分之一不属于急诊,而在夜间就诊者只有三分之一是急诊。在深圳,按照急诊级别,急诊就诊危重病人仅占就诊人数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说三分之二不需要看急诊。在北京,70%-80%的急诊病人其实不需要动用大医院的急诊资源,北京急救中心出车抢救的病人中,只有15%-20%真正需要急救。 所以,出现猫看急诊现象,不是一种偶然。当人们滥用急诊资源成为普遍现象,“猫病人”就自然而然找上门来了。 在发达国家及地区,急诊是有严格指证的,而且实行严格的急诊分级制度,对于危急患者优先抢救,病人大多知道什么时候需要看急诊(往往经过家庭医生把关),这极大地减轻了医生的工作量。而在国内绝大多数医院,任何人可以随时去看急诊,就像到电影院看电影一样,你只管买票就好。造成的结果必然是医生工作量大大增加,把大量有限和珍贵的资源(时间、精力)浪费在没有意义的劳动上。比如,为了劝退这位“猫病人”的主人,医护人员得费尽口舌解释。而现实中,这种“不知情”的病人何其多,多少医护人员把时间耗费在了无谓的劳动上面。 就好像有一个路标标识,可以让游人找到某个景点,现在因为路标的缺席,让一个人每天费尽口舌去为游人指路,而这种笨工作显然是吃力不讨好的。“急诊不急”,还会导致真正需要急诊的病人因为排队被延误病情,造成医护者工作不力的假象,容易引发医患纠纷。因为心急如焚的病人很难察觉到,医护者早就被超强度的工作折腾得无法集中精力到真正有需求的患者身上。 近日,《健康报》刊发的《江西新余:下转病人每人次奖600元》一文引发关注。据报道,为推行分级诊疗制度,当地鼓励上级医院将符合下转条件的住院患者向下转诊,按每人次600元给予奖励,奖励经费由市财政给予预算安排。这条新闻反映出另外一个事实:很多地方的医疗活动是围绕经济创收来运转的。有经济利益,大医院才愿意往基层转运病人;没有经济利益,基层医疗往往也懒得“主动”为大医院输送病人。夹在这中间最难受的就是患者,因为分级诊疗的缺失,他们只能自己撞运气四处“乱求医”,也加剧了“急诊不急”现象。 非急诊的患者来急诊室看医生,还有一个原因,即医院对“急诊患者”来者不拒。因为急诊所需费用更多,意味着医院收入更多。急诊室不轻易拒绝非急诊病人,大医院不轻易拒绝普通疾病者,恶性循环下,大医院人满为患,医生们叫苦叫累。可一旦要进行分级诊疗,分流病源,给大医院减负,很多医院管理者就不答应了,甚至包括不少医生。 这些年来,医疗行业急速扩张,以大为荣思维充斥业界,加上追求经济效益的压力,“急诊不急”自然应运而生。而这种现象无疑是违背医疗行业发展规律的,亟须引起重视,并花大力气予以纠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