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茜茜 绘 |
|
郎官社区志愿者上门为丧偶老人提供服务。 |
|
新芝社区杏林春暖单身老人俱乐部开展新会员入会中秋活动,负责人尹根娣教大家做手指操。 |
本报记者 王 佳 文/摄 海曙记者站 毛一波 编者按 “白头偕老”是一种美好的祝愿,可在现实生活中,随着年龄增大,总有一个人要先走。少年夫妻老来伴。也因此,丧偶之痛,让人伤心孤单。 海曙区敬老协会做过一个调查,发现目前辖区内有8400多位丧偶老人。这些丧偶老人晚年的孤独,该如何抚慰?又当如何重新找到生活的支点? 海曙区的方法是,成立一个丧偶老年人社区心理干预服务专业指导委员会。 去年,这个指导委员会在11个社区试点,以“爱的拥抱”理念推进,形成社工、义工、专业人员,及家庭成员密切协同,对丧偶老人进行心理干预服务的“四合一”陪伴格局。如今,海曙区决定将这项工作面向全区推广。 丧偶老人最需要的是什么?如何抚慰他们的心灵?在今年九九重阳节前夕,记者走进了这一群体。 头三年是道“坎” 丧偶老人难捱丧偶之痛 少年夫妻老来伴,有人可能会觉得,不过就是个伴儿,既不浪漫,也谈不上刻骨铭心。但几十年的相濡以沫,会悄悄积淀下一种巨大的力量,这种力量平时淹没在琐碎的生活中,丧偶的一瞬间方爆发出来,给人以致命打击。 75岁的郑阿姨和老伴,几十年来恩恩爱爱,感情甚笃。去年11月的一个早上,两人一起吃完早饭开心闲聊,突然老伴感觉身体不适,郑阿姨赶紧拨打120,经医院极力抢救,老人最终还是离开了人世。老伴的突然去世给郑阿姨以致命打击,生活顷刻间坍塌。想到老伴的好,郑阿姨更是悲痛万分,整日把自己关在她和老伴生活过的屋子里,在日复一日的思念中煎熬。心灵的重创,令郑阿姨的身体每况愈下。这可急坏了郑阿姨的儿女,求助于社区。 “老年丧偶,会对未亡者的精神带来巨大冲击。”海曙11个试点社区的社工们在对丧偶老人进行心理干预服务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了这种痛。“从最初的过度悲伤、怀念恋旧,到自责后悔,到自我封闭,丧偶老人的心路历程,充满泪水。” 郑阿姨常年体弱多病,生活多由老伴打理,对于老伴的突然去世,郑阿姨满怀歉疚,接手郑阿姨心理干预服务的郎官社区社会工作者回忆说:“最初与郑阿姨接触,老人一直哭,边哭边讲老伴离去那天发生的事。她念叨着,‘走得太突然了,哪怕他躺在病床上让我当值一星期也好。’那时,老人已失去了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 郑阿姨的悲痛,每位丧偶老人都经历过。不仅如此,很多老人一旦丧偶,就基本上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除了子女偶尔来看看以外,与社会的各种联系基本都断绝了,如同现代鲁滨逊,每天连说话的机会都没有,孤独与寂寞成了生活的主要内容。 “世界卫生组织把丧偶老人定为健康高危人群,因为丧偶对老人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损害。”美国一项针对丧偶老人长达6年的追踪观察发现,老人丧偶第一年的死亡率高达12%,第二年为7%,第三年为3%,而对照组分别只有1%、3%和2%。也就是说,丧偶对还活着的另一半来说,头三年是道坎。 “如何帮助丧偶老人顺利度过这个‘坎’,这一点过去很少引起社会的关注。”海曙区敬老协会会长崔德海说,帮助丧偶老人走出心理危机状态,应该是整个社会的责任。 就在去年,海曙区丧偶老年人社区心理干预服务专业指导委员会成立,专门指导社区为丧偶老人提供专业化心理服务。 陪伴是最深的关怀 驱散阴霾来自各方合力 75岁的郑阿姨,如今已是郎官社区的“热心人”,能在半年间从丧偶之痛中走出,老人觉得,得益于来自各方的温暖。 社工率先尝试着敲开郑阿姨家的大门,第一两次会面,没有多说什么,只是陪伴着郑阿姨,倾听着她的哭诉。在第一次会面后,社工一一跟郑阿姨的儿女做了沟通,叮嘱他们照顾好郑阿姨的生活起居,多与她聊天,疏导压力。 “之后,社工陪着我进行放松练习,说是‘系统脱敏’,渐渐地,再谈到老伴离世当天的情形,我不再动不动就流泪。”郑阿姨说。 随着老人情绪的和缓,得知老人有串珠子的手艺,社工开始邀请郑阿姨到社区居家养老中心,教导暖心队的志愿者串珠子香袋,送给社区内的高龄独居老人。 “我第一次参加活动,暖心志愿者就左一声‘郑老师’,右一声‘郑老师’,喊得我怪不好意思的,但心里却是暖暖的。”郑阿姨回忆说,当时几位志愿者还跟她探讨怎么串比较好看,颜色怎么搭比较和谐,被人群簇拥的感觉,让她尝到了“被需要”的喜悦。 郎官社区的社工们说,从那以后,郑阿姨的精气神变了,变得开朗起来。现在,郑阿姨也是暖心志愿队的一名志愿者,并通过各种活动认识了“好姐妹”,还加入了同社区的丧偶独居老人微信群,聊聊日常生活,彼此相互关心,生活变得日益多彩起来。 “对丧偶老人说教,没有什么意义,陪伴才是最好的方式。”新芝社区书记陈姗霞说。在新芝社区,有位沈阿婆,和丈夫几十年相濡以沫,日子过得平凡简单。然而两年前,沈阿婆的丈夫不幸离世,沈阿婆整个人变得沉默起来。她整天把自己锁在空荡荡的房间里,不愿意外出。 新芝社区的社工们陪伴着老人,让她将内心的痛苦和想法倾吐出来,在征得老人的同意后,介绍一名丧偶多年并成功告别悲痛的老人,与她分享当初丧偶后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 小陈,是宁波一所高校的学生。自从与沈阿婆结对后,也渐渐体悟到了老人的需要。小陈经常听老人拉家常,沈阿婆的孙女正在外地读大学,阿婆特别想念她,于是,小陈也会经常跟老人聊聊自己的大学生活。 “看到这些大学生,老人就会想起那个令她骄傲的孙女,心情特别好。大学生志愿者给老人唱歌、打扫卫生、陪老人去医院配药,与老人建立了长期的帮扶关系,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老人的悲伤情绪。”陈姗霞说,社区的自助式物业和爱心洗涤坊也为老人提供了必要的服务,为老人独自生活建立了信心。如今,老人已经是一名社区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了。 11个试点社区在推进丧偶老人社区心理干预服务的过程中,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有的根据丧偶老人的实际需要,及时为其订购上门送餐服务,有的适时将丧偶老人拉进单身老人俱乐部参加活动,有的组建了丧偶老人情绪介入小组,开展针对性的服务。 在文昌社区,有位佩珍阿姨,老伴离世后,情绪非常低落,考虑到老人行动不便,社区开始上门慰问或者电话联系,衍生出了社区‘倾听十分钟’项目。同时,文昌社区书记周晓红联系上了宁波工程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团队,前来帮助老人。 “这个团队的名字叫‘时光故事’,主要项目内容是走访老人,听老人讲故事,记录下过去的事情。”周晓红说。4月,大学生志愿者来到老人家中,边听边记录。“60多年了,从没人这么耐心地听我讲这些经历。”老人语带激动地说,她家里已经很久没有这么热闹了。现在,老人的状态已是越来越好。 如何让幸福回归 心理干预服务任重道远 最近,海曙区敬老协会对丧偶老人的情况再次做了调查,并将目前海曙区丧偶老人的基本情况与2015年9月底调查的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丧偶老人的心理干预服务,任重而道远。 2016年,海曙全区共有丧偶老人8474人,与2015年相比,除去死亡或搬迁的约200余人外净增40人;其中,2016年丧偶老人70至79岁的2664人,相同年龄段比2015年增加108人;2016年,老人丧偶时间在2年以下的1167人,与2015年相比增加32人。这些丧偶老人中,独自居住的占了一半以上,其中,2016年与2015年相比,丧偶老人与子女家属同住的减少300人,单身独居的增加311人。 “单身独居者快速增加,这一趋势的发展,为社区对丧偶老年人心理干预服务带来新情况,也为整个推进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带来新课题。”崔德海说。 在海曙区丧偶老年人社区心理干预服务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方案中,吸纳丧偶老人参与社会活动的力度、探索发挥丧偶老人的作用,被摆在了突出位置。 “丧偶老人能否走出丧偶后的精神困境,关键在于能否使他们走出家门参与社会活动。”崔德海说,要通过多种措施,千方百计把他们从家中“拉”出来,参与活动,融入社区,同时要加大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力度,提高社会组织服务的功能水平。 此次调查显示,海曙区丧偶老人年龄在60至79岁的有4744人,能够生活自理相对健康的有7534人,分别占全区丧偶老人总数的55.2%和88.9%。 “这些老人既是心理干预服务的对象,也是提供这一服务的重要资源力量。”在崔德海看来,可以发动低龄和健康丧偶老人在自愿量力的前提下,参与社会服务,做到老有所为的同时,重新找到生活的乐趣和意义。 近一年的心理干预服务,11个试点社区中,已有一些丧偶老人不仅走出了阴霾,拥抱阳光,还加入到了服务他人的行列中。郎官社区的周师傅和几位知心朋友成立了一支志愿服务队,为小区里的独居老人检查水电等设施安全;白云庄社区的郑阿姨加入了和谐促进员队伍,关心楼道居民的生活;新典社区的蒋阿姨活跃在慰问老人的一线活动中。 “在今后关爱丧偶老人的行动中,我们还会发动更多的志愿者参与进来,让老人感受到全社会的力量。”崔德海说,此外,子女也要常回家看看。 新闻延伸 帮助丧偶老人走出困境 有些细节需注意 丧偶,对于老年人来说是沉重的打击。老年人在生理衰退的同时,心理适应能力也相应减退,一旦遭遇老伴亡故这样强烈的刺激,不易重新建立心理活动的平衡,持续下去往往会引发包括抑郁在内的各种精神疾患,加重原有的躯体疾病,甚至导致死亡。 了解丧偶老人的心理状态,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使他们尽快走出困境、重建良好社会关系便显得极为重要。那么,怎么抚平创伤,帮助他们重拾生活的信心? 首先,建立相互信赖的关系。要真心地关心老人,了解他们的真实感受,并对他们的感受做出积极的回应。 其次,倾听。创造条件营造一个自由倾诉的环境,对于丧偶老人来说,积极的倾诉是最好的消除内心痛苦的途径。帮扶者应该有足够的耐心予以倾听,并鼓励老人把内心的想法倾吐出来,比如引起内疚感的想法、事件等,予以情绪疏导,让老人学着原谅自己,消除内疚。 再者,个人性格、能力等方面的优势是很好的资源,应从优势视角看待丧偶老人问题。善于去发现、挖掘老人的兴趣,鼓励老人,帮助老人重整生活方式。 当然,还要结合各项社会资源,充分运用丧偶老人身边可以“利用”的资源和环境的支持,协助老人重建社区乃至社会支持网络,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进行多元化爱的关怀,真正帮助丧偶老人走出阴霾。 (王佳 毛一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