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田园·乡愁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10月12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走马塘:

中国进士第一村

  百年诊所贻谷堂
  陈氏纪念先祖的瞻衮堂
  村中荷花池(朱军备 摄)

  本报记者 朱军备

  通讯员  范丁杰       

  

  76位进士,162名官吏,竟然集中在一个村落,这在全国也不多见,难怪这个村被称为“中国进士第一村”。

  行走在鄞州走马塘古村,一幢小楼、一扇窗棂、一棵老树,细细探究起来,背后都隐藏着一段故事。

  千年古村,文化底蕴深厚

  记者多次走进这个千年古村,每一次的行走,都有新的收获。台风“莫兰蒂”刚走,记者在镇村干部陪同下,再次来到走马塘。村委会主任陈均财陪我们按游览线路行走,边走边讲解。

  走马塘村位于宁波以南,鄞州区姜山镇茅山,古人称其为“四明古郡,文献之邦,有江山之胜,水陆之饶”。据史料记载,当时长洲进士陈矜任明州知府,死后葬于茅山,其子为父守陵,带家眷定居走马塘,遂成为今走马塘人的祖先,至今已传38代。 

  穿过矗立于村口的“中国进士第一村”的新建牌坊,是一片开阔地,偌大的荷花池内,荷花虽已凋谢,但荷叶依然翠绿。荷花池边的老屋,砖瓦黑白分明,马头墙飞檐上翘。

  据介绍,村中典型的古建筑有贵房、前新屋、中新屋、后新屋、老东窗、老流房、慈荫堂、忠房等八处。至今保留下来的明代建筑尚有8处,清代建筑更是比比皆是,另外具有西洋痕迹的三幢民国时期建筑也极有特色。

  一幢幢明清老屋,残留着岁月的风花雪月,也保留了江南民居的风韵。那几棵千年古树,那几条石板小路,那破损的石花窗,令人恍若穿越时空,回到往昔。

  走马塘里有3个“百年”,即“百年诊所”“百年消防”“百年学堂”。目前唯一留存的是“百年诊所”。这是民国名医陈松涛的私人诊所,正门左侧为贻谷堂,堂内挂有进任教育部部长朱家骅、浙大校长竺可桢、东南医学学院院长郭元琦三人联名题写的“兄弟学士”匾额。贻谷堂后面还有藏书阁,名为“涵碧庐”。院东面为“守拙园”,园内遍植花草和中药材。

  全村有护村河环绕,4条河流环抱村落,水系发达。村河与杭甬运河相通,古时,走马塘人从水路可通明州、杭州,同时,南北货物也通过水路,从河埠头码头上岸,天长日久,岸边不远处形成了一条街道。如今,街面房屋尚在,但街市已不再。这一水生态体系,值得后人研究。

  村中心有一个叫蟹肚脐的水池,池水清澈,旁边有一棵千年古树,为重阳树,造型奇特,老态龙钟,树上还寄生了一棵树,互相偎依,枝蔓交错。走马塘村古时的水系能防洪、排涝、灌溉、防火。但近几年的台风过境,走马塘必然受淹。去年的“杜鹃”台风,全村受淹,记者进村拍照,不得不乘坐橡皮艇进出。由于东江堤的落成,情况大大改善,今年受“莫兰蒂”台风影响,只有部分居民家进水。

  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向全球推广的首届“发现中国·魅力小城”评选活动中,鄞州走马塘村成为首批18个中国魅力小城之一。

  古朴洁净,村貌焕然一新

  “诗意走马塘,具有春的旋律、夏的节奏、秋的韵味和冬的清音。”我市作家天涯说,村里的石雕艺术、诗词楹联、故事与传说、榜单、水龙会等等,都令人着迷。走马塘是一部耐读的书。读它,你需要用心,静静地驻足、伫立、凝望、沉思。

  在村中“石池头”,有一方公禁碑,上有“荡洗秽污、投掷零杂、堆积于岸、壅塞通沟”16个字。这表明早在清代康雍年间,陈氏先祖就有了极强的环保意识。也许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祖训,走马塘村才会有千年文化生态村一说,成就了今日古朴洁净的美好风貌。

  陈均财说,走马塘的发展得到了各级政府的支持。近年来,走马塘村在环境整治上更是狠下功夫,以更清爽、优美的面貌迎接四方来客,使得到走马塘来的游客越来越多。

  据悉,走马塘村不仅积极处理房前屋后、弄堂死角堆放垃圾等原有问题,还在保持原有村容村貌风格的基础上进行了洁美提升。同时为了学有榜样、干有方向,相关人员还考察了桐庐等地4个村,交流取经,对比先进,查找差距。

  对于破损的小路,换上石板,修旧如旧;对凌乱的庭院进行了修整美化,开展“美丽庭院”评比;对门前屋后的乱堆放现象,集中治理;对地边墙角的16个节点,种植花草,进行绿化提升......同时,村里正在建设仿古风格的游客服务中心,该工程将于年内完工。

  除此之外,走马塘村实行了网格化管理,建立了村内保洁的长效机制,使保洁常态化,由7名村民分区块负责地面的保洁,还有专人负责清理河面漂浮物、清运垃圾,保持村内古朴洁净。流水潺潺,荷花掩映,村民的环保意识也随着环境卫生的改善大大提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