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为缪青素和她设计的刺绣作品。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
本报记者 陈朝霞 精美的刺绣镶嵌在皮包、服装、家居上,立刻凸显别具一格的古典美,让人爱不释手。在宁海“浅·素”工作坊,衣物上各种巧夺天工的刺绣元素美轮美奂,让人目不暇接。工作坊的主人就是今年35岁的缪青素。 缪青素从小在杭州长大,刺绣手艺来自于从小的耳濡目染。“刺绣可以说是我的家传手艺。我太奶奶的手工杭绣技艺在杭州很有名,很多苏浙一带的人专程慕名前来求得她的作品。我的奶奶也传承了这一技艺,从小在奶奶身边长大的我自然也习得了这一技艺。”缪青素告诉记者。 对于传统刺绣艺术情有独钟的缪青素不满足于家学传承,还四处寻访,博采众长。缪青素曾在上海生活过一段时间,正巧隔壁住着一位有着非常娴熟珠绣技巧的归国华侨老奶奶,于是,缪青素就跟着老奶奶学习,同时学以致用,将学到的技艺与传统刺绣针法相融合,并进行改进和拓展。 2009年开始,缪青素在云南生活了5年,这段时间对她的刺绣技艺是一个很大的提高。“在红河州边境地区,妇女白天辛苦劳作,回到家就开始刺绣。于是,我跟着她们一起学习,在一针一线的刺绣中有了很大的收获。” 这些年缪青素一直在学习,她认为,最好的学习就是实践。于是,去年定居宁海后,她在自己的工作坊中实践着自己对于刺绣的心得。缪青素认为:“过去在传统观念上,刺绣是属于大家闺秀的高大上的东西,而要传承,必须实用和美。我推崇的是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只有让昔日这一古典元素走入现代寻常百姓的生活,让更多的人喜爱它,才能让它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创新。” 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缪青素尝试着将刺绣元素融入日常生活:实用的手提包、小巧的零钱包、舒适的棉麻衣服、居家的家居用品和传统的手染技艺结合……她推出了“复古江南”“田园”“荷花”等多个系列的数百件作品,设计灵感则来自于多年接受的传统艺术的熏陶。“看见古宅窗台上的窗花、听到一曲舒缓的古典乐曲,或者品味自己收藏的几百件来自全国各地的绣品时,脑海中便涌现出新的设计创意来。”她如数家珍地介绍着。 同时,缪青素还定期在宁海和象山等地开设公益课,传授刺绣技艺。她认为,虽然中国传统刺绣艺术博大精深,但它不只是高大上的东西,而应该走进寻常百姓生活,男女老少都可以学习这一技艺。她深有感触地说:“我愿意永远坚守着匠人匠心,用跨界融合的方式使中国传统刺绣技艺回归生活的本真,从而使之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