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三江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10月18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协同创新 加快新材料产业培育

———写在宁波新材料联合研究院成立之际

  宁波新材料联合研究院规划图

  在日前举行的2016中国浙江·宁波人才科技周开幕式上,宁波新材料联合研究院正式签约。这标志着由宁波国家高新区(新材料科技城)管委会、兵科院、中科院材料所三方联合共建的新材料创新大平台正式扬帆启航。

  这个由政府搭建的新材料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以“联合、协同、开放、创新”为宗旨,以“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为导向,加快集聚新材料领域科研机构、高端人才和创业创新项目,重点承载“公共研发、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创业孵化、产业加速、科技金融”六大功能,着力构建完善的开放协同创新体系,推动形成完整的“研发—孵化—加速—产业化”新材料产业培育链条。

  未来,宁波新材料联合研究院将与新材料(国际)创新中心在甬江两岸南北呼应,为宁波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持续的引领和支撑。

  创新亮点:联合创新,叠加政产学研资产各方新动能

  瞄准产业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着力推进先进技术产业化,引领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已成为促进发达国家和地区科技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

  目前,我国产业技术研究院分政府主导型、企业主导型和高校院所主导型三种,具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此次成立的宁波新材料联合研究院则是在三类产业技术研究院基础上发展而来,叠加了政府、高校院所、企业三方优势,既遵循了市场与创新规律,又能通过体制机制创新,释放出很强的创新活力。

  宁波新材料联合研究院坚持“政府搭台,市场主导,强化联合,众研聚创”。研究院由政府主导建设,将高校院所和重点企业联合起来,通过市场化的形式,为创业者和企业提供公共技术平台,孵化原创性产业。在实现科研院所研发设备利用最大化、项目展示多渠道的基础上,政府再通过财政资助的引导功能,鼓励科研院所加强投入,促成院企需求高效对接,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根据规划,宁波新材料联合研究院首期规划8万平方米,包含一个材料公共实验检测平台和有机功能材料、增材制造、轻量化材料三个工程技术中心,同时涵盖一个新材料众创空间和一个新材料产业加速器。

  随着新材料科技城北部区块的开发推进,高新区(新材料科技城)将在贵驷区域规划建设新材料联合研究院产学研一体化项目。规划占地面积1000亩,包括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应用研发区、中试区、孵化区、加速区、中央支撑区、环保设施配套区、生活休闲区等功能区块。

  “以新材料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为主导,我们力争通过三年左右的努力,率先打造宁波智能经济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核心创新平台,建设全国领先的新材料协同创新中心。”宁波国家高新区(新材料科技城)管委会副主任杨正平说。

  组织构成:“1+6”模式,打造新材料产业培育大平台

  宁波新材料联合研究院将如何发挥应用创新大平台的功能?据介绍,研究院将以“1+6”的模式,即1个材料公共实验检测平台和6个应用工程中心,推进宁波新材料产业的研发和应用产业化。

  “1+6”中,材料公共实验检测平台由高新区(新材料科技城)管委会与兵科院共建。平台拥有一大批国内外先进检测设备,是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可实验室,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CMA)资质认定实验室,国家级进出口商品检验实验室,国防科技工业实验室认可委员会(DiLAC)认可实验室,已具有材料力学性能分析、化学成分分析、金相检测等七个专业主体。目前,平台已有检测研发人员41名,其中副研究员以上23人。

  “多年来,我们在轻质材料技术以及与之相关的工艺技术、应用开发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完成了一批关乎国计民生领域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并积极开展军民双向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突破了一批影响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取得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科技成果。”兵科院常务副院长王存龙希望借助于宁波新材料联合研究院的东风,更好地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为地方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根据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依托国内外新材料领域高校、科研机构和领军人才团队,宁波新材料联合研究院组建了新材料重点发展细分领域的六大工程技术中心,开展新材料创新应用研究。除了即将投用的有机功能材料、增材制造、轻量化材料三个工程技术中心外,研究院还将建设能源材料工程技术中心、生物医用材料工程技术中心和电子信息材料工程技术中心。六大工程技术中心重点聚焦行业带动性强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研发创新,通过创新,破解地方经济发展瓶颈,提升地方产业核心竞争力。

  到2020年,通过“1+6”载体,研究院将引进100个高层次领军人才领衔的创新创业团队,承担集成度高且综合性强的大型协同创新项目,孵化500家新材料领域创新型初创企业,建立起技术开发、成果产业化、加速孵化等环节有机衔接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最终,为500家以上的企业提供服务,为地方培训专业技术人员10000人次以上;突破行业共性、关键技术300项,产出发明专利1000项;促成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50项以上,技术交易额10亿元以上。

  管理特色:运营管理,市场化、社会化中探活力

  近年来,高新区(新材料科技城)在建设研究院时更多地通过市场化、社会化来探寻活力,愈发趋向于现代化企业运作模式。

  延续这一运作模式,宁波新材料联合研究院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研究院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运行”,成立研究院事业单位与研究院有限公司,“两块牌子、一套班子”运作。研究院和研究院内部的每一个机构都按企业化模式运作,业务运行主体是院内的一个个企业化的研究机构和创业项目。研究院集中资源从事应用研究和成果转移转化,不布局基础研究,与大学、科研院所差异化发展。目前,研究院还在筹建风险投资基金,通过专业基金的运作,激发金融、科研、产业与中介等各类资源。

  “我们也希望通过联合研究院这个平台,提高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率,打通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更好的打通从材料到器件再到最终产业化的道路。”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副所长李润伟表示。

  记者了解到,在联合研究院筹办初期,政府有一定的投入和补助,研究院也能申请新材料产业基金、高新区科技重大专项、人才政策等一系列政府补助。但作为一个独立的法人单位,联合研究院将建立产权清晰、责权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法人治理结构,按照企业化的模式运行和管理,根据市场需求配置资源。

  据悉,研究院的平台和工程技术中心均对社会开放,适当收取人工成本费,并充分利用省、市、区各级“科技创新券”政策,降低创业企业的研发成本。引进的创业孵化和产业化项目,以项目公司的形式入驻,独立经营、自负盈亏,采取竞争和退出的市场流动机制。创投公司将对入驻满三年的项目公司进行一次全面评价,追加优良企业项目投资,加速其孵化,并对不良者进行收购、清算、清退等处理。

  以产业化为导向,联合研究院重点考核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与产业化水平、孵化企业数量与孵化企业成长性、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数量和质量、应用研究成果数量与质量、专业技术服务能力和业务收入等核心指标,并依据量化的考核指标,调整政府资助的力度,这也将提高联合研究院市场化运营的水平。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