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产力中心效果图 |
|
再生水厂效果图 |
|
商务中心效果图 |
王岚 甘泉/文 宁波象保合作区供图 10月20日-21日,2016中国智能装备高峰论坛将在我市隆重举行。 该论坛由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中国机械制造工艺协会、宁波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智能制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宁波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宁波象保合作区管理委员会、航天科技城建设有限宁波象保合作区管理委员会、航天科技城建设有限公司等联合承办。 论坛邀请李培根、谭建荣、李德群、薛群基等4位院士就中国智能装备的发展趋势、路径以及企业的战略选择等作主题演讲和讨论。由央企等23家国内知名企业发起设立,作为推进我国智能制造技术协同创新、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重要平台的中国智能制造产业技术战略联盟,也将在论坛期间召开第三届理事会。 思想碰撞、信息交汇、前景展望……借宁波刮起“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头脑风暴契机,位于宁波象保合作区的宁波航天智慧科技城也将崭新亮相,面向海内外行业翘楚展开推介,全面吹响新城建设集结号。 科技之城 对接“中国制造2025”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重点发展智能生产和高端装备产业,构建完善以智能经济为主导的科技创新产业体系。 航天科技产业。重点发展以高端装备及关键元器件、精密工具、材料及涂层、精密加工与测量为主体的航天精密制造产业;以超级绝缘、隔热、特种焊接、节能复合材料等为主体的航空航天材料产业;以微感知、微处理、微控制、微传输、微对抗及微集成为基础的微系统技术应用服务。 航空制造产业。重点发展以商用飞机、超小型飞机、微型无人机、智能无人机和高端航模为主体的特种飞行器产业;以航空发动机、机载设备、地面保障设备为主体的航空装备产业;以飞行培训、飞机维修、托管与租赁业务为主体的航空服务产业。目前已有1家无人机服务企业落户,3家无人机研究中心项目即将落户。 智能装备产业。重点发展智能仪表、自动控制、工业机器人、新型传感器等智能装备产业;智能佩戴照相机、智能眼镜、智能手表、活动跟踪器、3D动作追踪器、智能服装等可穿戴产业。 生命健康产业。重点发展海洋生物制药、医疗器械、养生保健产业,打造现代生命健康产业集群。 时尚制造产业。依托航天军转民技术、保税功能优势和象山影视城的相关资源,培育影视创作、拍摄、数字、制作以及工业设计、产品设计、时尚产业制造和营销推广等影视全产业链。 创新之城 设立军转民技术应用研究中心。围绕军转民涉及的关键技术研发、成果产业化研究,构建产学研结合的军民科技创新体系。 设立技术服务中心。提供研发、策划、咨询、设计、程序开发、方案解决等服务,为科技小镇建设和区域产业转型提供强大动力。 设立科技孵化中心。规划建设智能控制、工业应用软件、故障诊断软件、创新实验室等公共智能服务平台,打造功能完备的创业孵化基地。 设立航天云网服务中心。借力航天科工集团超算平台、云网平台、“互联网+”平台、北斗导航平台的技术支持,强化智慧产业、智慧城市、智慧园区、智慧政务、智慧服务、信息安全、地理遥感等服务能力。 活力之城 丰富的生产要素。航天科技城规划建设二区(商务居住区、综合保税区)、五园(航天产业园、装备产业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生命健康产业园、时尚制造产业园),其中首期8平方公里为航天科技城核心功能区,已完成控制性详规,启动区3.6平方公里已完成场平等基础设施建设。15万平方米生产力中心项目本月底开工,规划建设标准厂房和众创空间,降低投资创业成本和门槛。 便捷的生活配套。16万平方米的邻里中心在建,目前一期主体工程已结顶,明年可投入使用。配建商业、教育、卫生和商务休闲功能设施,建设航天主题公园和航天博物馆,就近提供高品质的生活服务。 优越的功能政策。在科技城内规划建设1平方公里的综合保税区,并推进与宁波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功能联动,与宁波港区港联动,构建保税功能政策体系。出台产业扶持政策,设立首期规模为10亿元的航天科技产业专项基金,扶持主导产业发展。 高效的政府服务。构建审批服务、人才服务、企业服务和金融服务四大服务平台,建立行政审批“清单管理”制度、“单一窗口”机制、综合行政执法制度,建立区域化信息管理平台,建立“零障碍”“无纸化”管理体系,为入区企业提供全方位、全流程、全免费的服务。 生态之城 良好生态环境。所在区域象山县兼具“山、海、滩、涂、岛、礁、湾”资源优势,海域面积6618平方公里,海岸线925公里。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6℃-17℃,森林覆盖率超过59%,空气质量常年保持国家一级标准,被誉为“天然氧吧”;旅游资源丰富,拥有象山影视城、石浦古城、松兰山等众多景区,年游客量超过2000万人次。 高标准功能设施。贯彻绿色生产、循环生产和近零排放理念,实施中水回用工程,再生水厂日处理污水10万吨,水质达三级地表水标准。其中总投资1亿元、规模为2.5万吨/天一期项目已经建成,年底即可交付使用;建设屋顶太阳能、微风发电、潮汐发电等清洁能源生产基地,其中屋顶太阳能分布式电站项目总投资13.5亿元,建成后将为园区提供20%的清洁能源;地下管廊、海绵城市先进技术全面应用,建成低碳、节能、环保、生态示范区。 高等级生态系统。实施离岸式围填海,保留原有海岸线,规划建设海岸绿地走廊、滨海湿地公园,依托区内红岩景区建设4.4平方公里的东海湖,海水通过沉沙池与东海湖相连,再现碧水蓝天美景。 梦想之城 开放发展先行区。积极对接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和自由贸易区战略,申报综合保税区和复制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并行,推进贸易便利化创新举措,抢占开放创新制高点。 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区。深入对接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深化央企与地方合作共建模式,以航天产业、智能装备为主导,搭建军民融合技术平台,构建军民融合产学研一体化网络,探索“军转民、民参军”发展新路径,做大做强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努力建成千亿级航天产业集聚地和全市创建国家级军民融合发展核心功能区。 科技创新引领区。培育、建设一批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企业加速器、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引进、培养一批微电子创新创业团队,加大对物联网、云计算、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推广应用力度,建设富有特色和竞争优势的科创中心。 产城融合样板区。以产促城、产城互动,合理规划功能分区,促进工业集中、产业集群、用地集约,形成产业发展基础扎实、城镇服务功能完善、生态保护良好的城市综合功能区。 综合改革试验区。按国家改革创新精神,学习借鉴自由贸易试验区创新做法,转变政府管理方式、监管服务模式,创新行政管理机制、管理制度,构建便捷高效的政府服务体系。 千亿级航天智慧科技航母 象保合作区启航 宁波航天智慧科技城,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与宁波市政府合作共建,航天科工集团下属航天建设集团(航天七院)与象保合作区管委会共同组建的平台公司—————航天科技城建设有限公司负责建设。 作为浙江省政府、宁波市政府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合作共建的战略性产业发展平台,总规划面积55平方公里的航天科技城,将重点打造“以航天航空产业、智能装备产业为主导,军民融合、产城融合为特色”的航天航空科技产业集聚平台,构建科技、创新、活力、生态与梦想之城,成为我市“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的强劲动力。 在建设时序上,新城将按三步走战略实现“五年建园、十年建区、二十年建城”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完成启动区块8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一期3.6平方公里微电子产业小镇基本建成;到2025年,完成28平方公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4平方公里;到2035年,完成55平方公里开发建设,聚集人口10万人,成为宜创、宜业、宜居、宜游的滨海科技新城。 小贴士 宁波航天智慧科技城 诞生成长记 2012年9月,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与宁波市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拟在军民融合、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等领域开展合作。 2014年6月9日,中国航天建设集团与宁波象保合作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明确在智慧园区规划建设、产业招商、信息技术服务等方面加强合作,抢占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 2016年3月3日,浙江省政府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确定“共同支持宁波航天智慧科技城建设”。 2016年6月2日,由中国航天建设集团和宁波象保合作区共同出资、注册资本10亿元的航天科技城建设有限公司成立。该公司将负责宁波航天智慧科技城产业研究和规划设计、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产业招商和投资、园区设施管理和运营。 2016年6月21日,航天科技城建设有限公司在宁波象保合作区揭牌。 2016年6月22日,中国航天建设集团在宁波象保合作区召开现场办公会,对航天智慧科技城的建设进行专门研究和部署。目前,宁波航天智慧科技城产业规划已委托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组织编制。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由宁波象保区管委会与中国航天建设集团抽调专门力量成立的联合招商小组,合力推进飞行器类、智能装备类、创新研发类、军民融合类等航天航空产业及关联产业招商。目前已引进企业152家,注册资本50亿元,实现财政收入2亿元。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为主体,首期规模达10亿元的航天科技产业专项基金也正在抓紧设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