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新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10月20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只瞄准GDP增长,不是好的创新

  万俊人           

  

  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大概40%的经济发展来自于技术或者体制性的创新。这是过去3年的一个数字。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到目前为止依然能够保持6.5%以上的GDP增长率。除此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创新驱动战略的执行,实际上也一直在激励人们更积极地尝试和追逐自己的梦想。

  但即便如此,对创新经济的道德哲学反思仍然是有必要的。比如,创新的目标仅仅是为了GDP的增长吗?或者说得更直接一些,创新经济只是为了保持目前的增速吗?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如果角度是片面或褊狭的,就难以正确看待创新,甚至可能导致过分依赖GDP来判断创新经济的成效。

  实际上,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对于创新而言或许是更为重要的。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说,经济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生活的幸福感。如此一来,我们就不得不对创新作更全面的反思和评估。比如,认真考量在创新过程中,我们付出了多少代价?这些代价是否被忽视了?创新经济或许会消耗大量资源,包括自然资源、社会资源、金融资源、科技资源等。但在具体的过程中,这些资源或成本是得到了合理开发和利用,还是被浪费掉了?

  需要强调的是,任何形式的创新如果缺失了合适的条件或前提,实际上是无法实现的,也未必一定是值得追求和鼓励的。在当前的经济社会环境下,人们固然可以尝试各种创新,但前提条件是:创新者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素养。例如,科学技术知识准备、科技设备仪器、财务支持、组织激励,等等。审视过去500年的现代化历程,很多例证都说明,如果没有上述条件,创新通常只会是某种财富奢望和资源奢侈。

  第一,任何经济创新都必须具备社会价值的合理性。比方说,不管是否会带来经济上的成功,如果造成污染或者付出高昂的生态环境代价,任何所谓创新在社会伦理意义上都可视为恶的。

  第二,任何经济创新都必须具备科学的合理性。否则,只会导致过度使用甚至浪费社会资源。而任何形式的浪费,无疑都是不应有的。

  第三,创新需要必备的社会体制条件。一些用于刺激、鼓励经济创新的制度安排或多或少会有某种程度的制度偏向,从而引起某种形式的制度偏颇或安排不公。例如,对于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来说,某些针对创新经济而作出的现时性制度安排(特殊政策或策略)会不会产生制度效应的不公,就值得思考。

  第四,创新需要足够的法治环境,尤其是知识产权保护。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如果不能有效防止创新成果被剽窃或“被抢劫”,创新经济最终将是一句空话。如果创新者的创造成果不能得到很好保护,人们也就没有高涨的创新热情。

  更重要的是,知识产权保护不仅是科技知识的法律保障问题,而且在根本上是对创新者个人和团体基本权利的保护问题。就现实情况而言,保护知识产权可以说是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

  第五,要避免过度商业化的炒作和利用。创新作为一种知识产权,蕴含着巨大商机。一般说来,它应该且必须按照市场方式来运作。但如果因此把创新简化为一种牟取利润和财富的方式,缺少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就难免会降低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和经济创新本身所蕴含的美德伦理意义。换言之,遵循社会科学的逻辑和道德伦理的考量,创新其实有着真理与道德、手段价值与目的价值之双重意义。

  (作者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

  来源:解放日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