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北京10月19日电(记者田兆运 蔡琳琳)神舟十一号19日在距地面393公里的轨道高度成功完成与天宫二号的自动交会对接。这一过程中,地面科技人员是如何判断变轨效果是否符合预期,怎样准确掌握飞船的轨迹并引导飞船和天宫进行交会对接的呢? 作为飞控任务接力的第一棒,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轨道计算主任设计师张宇的岗位是在“船箭分离”开始,快速准确计算出飞船在茫茫太空中的位置,判别其是否成功入轨。 “飞船踏入太空那一刻,我们就要进行精确定轨,知道它在哪里。”张宇说,通俗地讲,精确定轨就是航天器在某一时刻的飞行轨迹,是椭圆形轨道还是其他形状,什么速度,通过计算都能知道。 影响参数的变量很多。张宇介绍,要达到航天任务的精度要求,不但要考虑航天器的几何结构和实际飞行姿态,还要综合考虑空间环境的影响因素如高层稀薄的大气阻力、地磁指数等。 和以往几次发射不同,这次张宇还要算出神舟十一号和天宫二号的相对轨道关系,为之后的自动交会对接轨道控制提供决策依据,“每一次任务有新的挑战,我们也可能会碰到各种复杂的情况,针对各种情况要做好预案”。 在确定飞船精确位置之后,预报岗位的科技人员开始紧张忙碌起来。 “我们要计算出飞船每一秒钟所处位置。”预报岗位主岗颜华打了个比方,譬如风筝在天上飞,轨道岗位确定了当前风筝的位置,我们就能计算出接下来的每一秒钟风筝会往哪里飞。 这次任务中需要攻破的一个重要“难关”,就是对天宫二号运行轨道进行精确预报。 同时,这次交会对接任务中,还需要重新设计远导控制策略。中心轨道室主任谢剑锋告诉记者,这次神舟十一号任务中轨控比较多,在前面两天就要对飞船进行5次远距离导引,使它顺利飞到预定位置,这要求轨道控制达到很高的精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