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格(张紫艺 摄) |
顾 玮 章笑笑 整理 教育,归根结底是教育者的自我教育 教育的智慧体现在哪里?我也说不清楚,但我知道的是,目前所有做教育的人,包括父母亲和老师、校长,其实都停留在水面上,就是浮头的鱼。倘若能够沉潜下去,进入到河流的深处,会发现那里始终涌动着一股清流。要找到这清流是不易的,我今天主要讲三个词语。 第一个词语是“状态”。有些人达到一定状态以后,会有“不教之教”。他走进教室、走进校园,也许不用说话,随意地流露一点什么,学生就能吸收他流露出来的东西,我认为这个可能是教育的本真。这个状态具有大智慧,就像一杯水,满了以后会从杯沿口流出来,我们的学生主动去吸收,那才是教育。如果老师自己没有修炼够,只有半杯水,那么给学生的只能是一种灌输,离教育的本真,甚至离教育的智慧很远。 学习的核心部分是教不会的,必须靠学生去悟;教育者的作用根本不是教,而是不教,是修炼自己,提升自己的状态,达到一定高度。换句话说,教育,归根结底是教育者的自我教育。 一个教育者如何修炼这样一种状态?需要借助三个习惯。 第一个习惯是“攻读经典”。调查发现,在所有的职业中,老师是最不爱读书的,因为他们没有时间读书,他们只能读教材、教法。这个时代,大家都行驶在“高速路”上,越是快节奏,越容易“发飘”。攻读经典,哪怕是三五年读一本,读透它,我相信人生会大不同。 第二个习惯是“感悟”。我们现在每天浏览的页面,微信所提供的信息,基本上是碎片化的,太多无用的信息进入大脑以后,就成了大脑里的脂肪,成了智慧的障碍。但是,人有一种特殊的才能,叫“感悟”。感悟就是把这些外来的东西化成自己血肉里头所需要的营养的一种能力,感悟也意味着你自己有一个坚定的体系,能够把吸收来的所有信息和知识通过感悟这个管道把它消化了,变成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变成我们精神的底色。 第三个习惯就是“反思”。人类所有的智慧应该都来自于反思,换句话说,反思是获得智慧的最终途径。如果每犯一个错误,能够先接纳错误,然后去进行反思,这个时候你的思维就开始向深处延伸和发展。 教育的规律,是生命发展的规律 我想讲的第二个词语是“规律”。教育是有规律的,最根本的规律是什么?就是回到人作为一个生命的原点上。换句话说,教育的规律,实际上就是生命发展的规律。我认为,与其天天去研究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技术,不如回到原点上去探索、洞察、把握发展的规律。对此,我自己也研究了很多年,带着整个专家团队,后来我们从中找出了四个决定性的规律,可以供大家参考。其中,有一个规律是“王”的规律,其他三个是“宰相”的规律。 这个“王”的规律就是主动性规律。我认为人是主动发展的,而教育的作用就是想尽一切办法把人的主动性给激发出来。主动性隐藏着巨大的能量和秘密,是生命发展的秘密。有人说,现在的孩子不主动学习,其实主动性一直在,只是由于世俗、偏见、由于太多的错误观念,把主动性暂时给遮蔽了。而我们能做的并不是教,而是把遮蔽主动性的那些东西给清除掉,恢复到本来的主动状态中。 三个“宰相”的规律中,第一个是“成功性规律”。人是通过不断的小成功,走向大成功的。什么是小成功?就是设立一个目标,坐着、站着够不着,跳起来真正好的那种小目标,不断地去实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失败并非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第二个是“阶段性规律”。人的发展是分阶段的,每个阶段有不同的特点,应该尊重每一个阶段的特点。“梯进”方法论,就是找到自己下一个奋斗的阶梯,并且能够自设目标、自找办法,最终实现自我评价。 第三个是“觉悟性规律”。如何启发一个人的觉悟?是教育者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该有而没有,会在孩子心头产生一种冲动和需求,会希望把那个无变成有,这个过程叫启发。 这四个规律是生命发展的基本规律,由此而衍生、推演出来的无数的规律当然值得研究,但是,只有掌握或者尊重了生命发展规律以后,才能够以不变应万变。 教育者的使命,是唤醒孩子的灵魂 第三个词语,想讲“唤醒”。用一颗灵魂去唤醒另外一颗灵魂,这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你看在生活中,真正学习特别好的,根本不是老师教出来的,对吧?我不是否定教师的作用,我认为这些孩子成功的秘密在于他们很早就“醒”了。而教育者的责任在于及早地唤醒他们,而不是教他们如何考上北大、清华。但是,唤醒一个人的灵魂,并非易事,需要教育者自己离世俗远一点,离神圣近一点,否则根本触摸不到人的内心世界和灵魂层面的东西。 一个高水平的老师,是能够唤醒学生的,因为他摸得到孩子的心。人的内心里头有四个部位,如果能摸到它们,我觉得就能唤醒一个人。 首先是自信心。自信是人格的核心,一个人连自己都不相信,别人是不可能相信他的。那么通过什么来培育一个人的自信心?就是反复的小成功,然后积极、及时的评价,可以让自信心不断地生长出来。怎样强化一个孩子的自信心?通俗地讲,要什么,夸什么。人的内心里头会不断地体验成功,不断地积攒成就感,结果自信心就立起来了。 其次是责任心。人贵在有责任,责任心的培养,主要靠惩罚,没有惩罚的教育是缺钙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但是惩罚不是体罚,惩罚的目的是为了让人意识到自我的责任。 第三是方向,是理想。要用目标和理想去牵引人生,一个人如果没有大的理想,就没有气息,没有中的理想就没有次序,没有小的理想就不会勤奋。所以理想的教育是小、中、大理想相互结合,对孩子进行牵引、促进、激励。 第四是自尊心。自尊心隐藏着巨大的道德能量和成长的奥妙,当自我的尊严得到极高的呵护度的时候,人们就会自我庄严起来。自尊可以说是自信心、责任心加上理想的一种柔软的结合。 所以,教育者的重大使命是唤醒孩子,关注孩子灵魂的生长,让他成为一个伟大的人。 (讲演内容来自宁波市图书馆“天一讲堂”,有删节) 主讲人名片 林格 教育专家,著名学者,中国教育内涵改革整体解决方案首席专家,新时期养成教育理论实践体系创建者。长期就职于国务院直属机构,兼任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因长期深入全国各地1000多个县、1200多所学校调研、蹲点实验,被称作教育界“用脚做学问”的人。作品有《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做有智慧的教育者》《教育者的自我修炼》《回归教育本质》等。 好声音 ———学习的核心部分是教不会的,必须靠学生去悟;教育者的作用根本不是教,而是不教,是修炼自己,提升自己的状态,达到一定高度。换句话说,教育,归根结底是教育者的自我教育。 ———一个高水平的老师,是能够唤醒学生的,因为他摸得到孩子的心。人的内心里头有四个部位,如果能摸到它们,我觉得就能唤醒一个人。
|